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中国近代文学论集(增订本)
ISBN: 9787220135071
王风,福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具体涉及的学术分支和课题,包括近代文章、现代散文、周氏兄弟、废名等现代作家、章太炎王国维等现代学者、古琴史、古琴器等,均有多篇重要论文。出版有《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北京大学出版社)、《琴学存稿》(重庆出版社)。编辑《废名集》(全六卷),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主编《曹禺全集》(全十一卷),助理郑珉中先生编辑《故宫古琴》。
“近代文学”“新文学”“现代文学”诸问题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近一百多年的文学历史,现在被划分为“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要是翻译起来,从英文到日文,都无从措手,虽然这可以成为说明汉语精密程度的良好例证,但确确实实也是一个富有意味的“国情”。 讨论这些概念的成因,会是给人以良好启发的学术课题,但将它们与长达两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并列,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显得烦琐。八十年代中期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就是试图打通三个时段,在新的观念背景下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理,可以说是学术史的必然。这成为十几年来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动力,尽管大部分冠以“二十世纪”的研究成果只是对各个时段进行简单的知识联缀,但仍无废于我们对这一思路的学术前景的期待。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不管各个学术分支产生的背景 发展的动力。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年洪子诚先生发表了一篇很重要的论文《“当代文学”的概念》,(1)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梳理概念或是反思学科史,而是寻找当代文学自身的特质,建立独立的叙述,并对现代文学宣告分别。而且,以新时期以前的当代文学为重点的研究,其对象已经漫延到现代这一时段,洪先生的“保守主义宣言”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同样起到了“打通”的效果,这有点出人意料。 那么还有一个近代文学,相对于其他几个时段来说,近代文学显得特殊。在过去,近代这个时段的文学是古代文学的附件,同时也是现代文学的史前时期,古代文学史总会谈到近代,现代文学史也往往从近代起讲,看上去像是两面沾光,而恰恰正由于此,“近代文学”与其他几个概念不同,它不代表一个独立的学术分支。这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是按照两张设计图纸盖起来的建筑,尽管设计思路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近代文学”处于两者之间,很难解释“古代文学”何以转换为“现代文学”,因而无法构建起叙述框架。 关于这一点可以稍作分析。首先,中国古代尽管有“文学”这个词,但并没有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学”的概念,在古代只有文体的类别,没有性质统一的“文学”,各文体自相发展,各管各的事,“诗言志”“文载道”,可以互不侵犯,这一 (1) 《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来,于是开始整合,抽取符合要求的文体,拆拆卸卸,煮成一锅“文学”,然后追认出一个“中国文学史”来,文体在文学史叙述中虽然还存在,但上面有更大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这种“体裁”的等级,成为分类的标准,我们讲每个朝代的文学史就是这么讲的,尽管碰到类似赋、骈文这种土产显得有点尴尬。其次,我们对整个文学史的看法本质上就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个观念,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肯定是各个朝代的偏重,这里既有雅的,也有俗的,还有民间的,新兴的现代观念与沿袭已久的传统看法构成了关系复杂的妥协,但到《红楼梦》《儒林外史》之后,这一切就结束了,古代文学实际上也结束了,然后是近代,会提到龚自珍等人,但已经无法贯彻前面的思路,我们不知道这“一代之文学”是什么。再次,对于整个古代文学的整体评价是呈马鞍形的,以唐代尤其盛唐为顶点,前面是向上的,后面是向下的,这一设计思路其实就是为五四的重新上扬的旋律作准备,因而近代这一段必然是整个历史中最灰暗的。这是古代文学史一般的“技术”构成和描述方式。 断版多年的**之作重现 感受辞章与语言的思想史力量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之滥觞不得不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