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2.26
折扣购买: 哲学的故事(修订袖珍版)(精)
ISBN: 9787108053206
苏格拉底 伟大的追问者 苏格拉底实际上是道德的奠基者。他同时确立了 通过不懈的质疑来获取真理的方法。 苏格拉底是第一位出生在雅典的古希腊伟大哲学 家,他活动于城邦的黄金时代,生于约公元前470年 ,卒于公元前399年,死后留下一妻三子。青年时代 ,他研习了当时风行、今天被称作“前苏格拉底哲学 家”的哲学。这些哲学家们以不同方式致力于认识身 边的世界,其中有两个方面使苏格拉底印象深刻,他 视之为其弊病所在。 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些哲学家观点歧异,对立的理 论相互纷争,似乎很难在他们之间做出判别。他们提 出了令人振奋的世界图景,却又很少诉诸批判性方法 ,因此很难判别其真实性。第二个印象在于,即使看 出某种理论为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什么实质性 的意义。知道了太阳离地球有多远,太阳有伯罗奔尼 撒半岛那样大,或者比整个世界还大,这些知识对我 们的实际生活有何影响2诸如此类的认识决不会左右 我们的行为。我们真正需要认识的,是应当如何生活 ,如何行为。对我们而言,更紧迫的问题应该是:什 么是善?什么是公道?什么是正义?这些问题将会深 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苏格拉底并不自以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他 也认为,其他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德尔斐神谕宣称 他是最富智慧的人,在他自己看来,这仅仅意味着他 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当时还谈不上为关于自然世界的 知识寻找可靠的基石,也谈不上对人类世界本身的认 识。 于是他奔波干雅典,向每一个听众提出道德和政 治的基本问题。如此则体现了他所倡导的讨论的旨趣 。显然,他极具个人魅力,走到哪里都被人们尤其是 热心的年轻人所簇拥。他的论说步骤总是那样。他会 对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提问:“什么是友谊?…什 么是勇气?…‘什么是宗教虔诚?”倘若有人说已经 找到了答案,他就会接受挑战,提出一系列刨根究底 的问题来质疑。比如,如果有人说勇气本质上是一种 忍受能力,苏格拉底就会说:“那么顽强是什么?顽 强的人有着超凡韧性和忍受能力,难道不算勇气?难 道不更值得尊重?”如此这般,其他人便会收回答案 ,或者至少会修正答案。拷问往往能显示出最初答案 的缺陷。它表明,尽管对话者或旁观者自以为认识了 “勇气”之类的东西,但事实并非如此。 苏格拉底式的质问风行一时,起了一箭双雕的功 效。它揭示出人们的无知,而这些人自以为有知识— —事实上,德尔斐神谕曾告知苏格拉底,这些人甚至 自以为比他知道得更多。它也激发了旁观者对哲学根 本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展开讨论。苏格拉底自己很 少谈论终极答案(实际上,强调我们只能探究和质疑 答案、而不能依赖“终极”,正是其方法的组成部分 ),他促使人们对其所提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更 深刻地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所在。 言外之音 当苏格拉底提出“什么是正义”时,他并非要寻 求一种定义。在他看来,“正义”一词之所以能被应 用于不同的人群、决断、法律和秩序,恰恰说明存在 着一种共通的东西,一种被称为“正义”的共性;他 的目的即在于揭示出这一共性。换言之,他坚信有一 种被称为“正义”的东西存在,它并不一定像某些实 存那样是物质性的存在,但却是真实的。其任务在于 揭示这一抽象存在的本质。他的弟子柏拉图则用抽象 的理念论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在有缺失、变化 着的日常生活世界上,理念是一切存在和特性所共有 的完美永恒的形式。 苏格拉底的言行带有摧毁性和颠覆性的色彩。他 教导人们怀疑一切,他揭示了人们面对权力和权威时 的无知。他成了极具争议的人物,爱他的人与恨他的 人一样多。在城邦的一次公共节日上,面对雅典全城 人,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云》(公元前423年 )对他加以讽刺。最终,当局以腐蚀青年人和亵渎城 邦诸神的罪名将苏格拉底拘捕。他受到审判,并被处 以毒死。在人类思想史上,他的受审和死成为最具启 示意义的悲剧之一。 苏格拉底某种程度上之所以被看作是最著名的哲 学家,在于他从一开始就对哲学特有的一些基本概念 作出了不懈的质疑。他常说,自己并不是要传布确定 的教义,而只是提出问题。但这并非实话。在连篇累 牍质疑的字里行间,显然蕴涵着确定的信念。 一种信念就是,一个人不能保持自身的完善,就 可能遭受经常性的伤害。世界的不确定使每个人都面 临一无所有、非法监禁、遇祸致残和疾病的威胁,但 变动不居的存在者所遭遇的这些偶然事件很快便成过 眼烟云。灵魂的坚定性需要以相应承受不幸的考验为 代价。而现实的灾难必然会损及灵魂。因此之故,施 行不公正要远比承受不公正对人伤害更大。我们应当 同情不公正的施行者而不是承受者。 这一信念使苏格拉底备受斯多葛学派的推崇,数 百年后,他们奉之为尘世的守护神。苏格拉底的另一 个基本信念就是,没有人会有意识地作恶。他的意思 是,倘若你真正彻底地认识到所作所为是恶,你就不 会去做。反过来说,如果你做了,恰恰表明你并没有 真正彻底认识到其为恶。这一观点蕴涵着,德性是一 种知识。这一信念极大地推动着苏格拉底去不懈地追 问“什么是正义”之类的问题:在他看来,如果人们 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必然会公正地行事。就此而言 ,追求知识与追求德性是一致的。 成为你自己 哲学家中是否有人能超过苏格拉底的影响力,是 大可怀疑的。苏格拉底最先倡导人格完整的至高无上 性,这种人格完整是本真的,并非诉诸诸神、律法或 其他权威。这一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他不愿放弃自己的信念,而是心甘情愿慷慨赴义,而 且,即使原本可以逃避,他仍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自此以降,许多最伟大的思想家也都强调道义的至尊 ,尽管他们并不一定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耶稣说: “失去本真自我,赢得整个世界又有何益?”莎士比 亚也说:“最重要的是:成为本真的你。” 此外,苏格拉底的贡献还在于他确立了质疑一切 的原则:不存在直接固定的答案,因为答案本身也必 须受到质疑。遵循这一原则,他把辩证法奉为哲学的 核心,而所谓辩证法,就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回答中寻 求真理。这一方法延续至今,尤其成了一种教学方法 ——毕竟,苏格拉底本人就是如此看待的。它并不同 样适用于所有形式的教学(比如,用此方法纯粹发布 信息就不妥),它适合于人们用来反思自以为是的东 西。该方法不可通约。教学相长,即教师能真正了解 学生的疑难,并鼓励他按部就班正确前行,那么这一 方法就能收到最大成效。人们也往往把这一方法称作 “苏格拉底法”。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