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精)

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精)
作者: 熊秉元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精)
ISBN: 9787506065214

作者简介

熊秉元,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暨研究所教授。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经济学中最著名的“科斯定律”,一度受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担任客座教授。 熊氏是经济学家,也是散文家,在台湾经济学界,他是“新四人帮”中的得力战将;在华语散文界,他与著名的经济散文学家“顶侠”张五常并称,有“巨侠”之誉。 有人说“经济学家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并让大家自觉得很笨的那种人”,熊氏正好相反,笔下常以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为发端,运用带有魔力的笔,把充满了数字与符号的经济学理论解释得清楚可亲,让人在享受阅读的趣味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经济学的奇妙世界。也因此,其作品被国内知名文化评论家南方朔誉为“熊氏散文”,他的两篇文章也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的课文,在华人经济学界,仅有熊氏一人获此殊荣。 1993年,熊氏的第一本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接着,《熊秉元漫步法律》于2003年出版,获得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最佳著作。后来,他写作“经济学的故事”系列,2006年起连载于《印刻生活杂志》,也入围了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 2005年,熊氏被大陆主流经济类报刊杂志联合评选为“两岸三地知名度最高的经济学者”之一。

内容简介

在每一个逗点上,他可以想想,自己的角色扮演 得如何。 记得儿子刚考完大学联考时,玩得不见踪影。我 要他以 千字的篇幅,做阶段性的省察,就像他小学和初中毕 业时一 样。对我而言,也值得在这个时点上,略为回顾。毕 竟,过 去的十八年,不是短暂的岁月;而往后的日子,他将 是脱缰 之马,和我渐行渐远。我最好早为之计,做好心理准 备。不 过,在儿子眼中,我是父亲,也是经济学者。因此, 我一直 很好奇,父亲和经济学者这两种身份,对他的意义到 底如何? 当父母的人都很清楚,随着子女年龄增长,他们 对父母 的评价会越来越低;我当然不例外,而且我还清楚记 得,他 崇拜仰慕我的那段美好旧时光。其中一个场景,我印 象特别 深刻。 他五六岁左右时,有次我们一起搭公交车,路程 长,便 玩起猜谜游戏。自己心里先想好一个谜底,然后由对 方发问, 借着一连串的问题,把谜底猜出来。来回了几次之后 ,轮到 由他想谜底、我提问。我一眼看到他盯着我的眼镜, 因此他 才刚说想好谜底,我问都没问,直接说出谜底:眼镜 !登时, 他脸上露出惊喜仰慕的眼神和表情,那种模样前所未 有,也 只出现过那么一次。 当然,从小他就知道我是经济学者,他从我这儿 听到的 很多故事,都和经济学的思维有关。其中之一,是面 包店的 故事。大约在他读小学二三年级时,我问他:如果他 开了家 面包店,那么他会做十种或是一百种面包?“一百种 ”,他毫 不犹豫地说。我不作臧否,但是娓娓道来相关的考虑 :对面 包店的师傅而言,做一百种面包要花很多心思时间, 做十种 则要容易得多。对买面包的人来说,一百种面包当然 大有吸 引力;可是,要在一百种里选来选去,也得耗费很多 时间。 如果只有十种,可能反而容易选,虽然种类少了许多 !也许, 童话世界里满房间玩具、满桌子巧克力、满屋子各式 面包的 景象,从此由他的脑海里消失。经济思维是否就此萌 芽,当 然不得而知。 不过,即使不是大喇喇地援用经济学的专有名词 ,生活 里的许多点滴,总是不经意反映了我的思维背景。他 每周的 零用钱,固定在周末收拾完房间之后才能开口。可是 ,他个 性松散,又衣食无虞,从来没缺过钱,对零用钱也就 满不在 乎。数不清有多少次,他会哀怨地说,好像有好几周 没拿零 用钱了,我的回应总是千篇一律:自己的权益自己不 照顾, 要怪谁?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成本低;别人借箸代 筹,成 本高。 无论经济思维的浓淡如何,生活毕竟就是柴米油 盐酱醋 茶,子女眼中的父母,自然不会是四平八稳、光鲜亮 丽。我 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两桩小事可见其余。 小学六年级时,他班上同学的父母轮流在早自习 时介绍 自己的专长。有位小朋友的父亲是飞将军,穿着笔挺 的制服, 介绍各式战机的特性和外形。小朋友们目不转睛,无 限神往。 妈妈听完儿子的描述,问他为什么不请自己的爸爸到 班上露 面。“可是,他只是教授啊!”儿子的口气不胜惋惜 悲切!这 种心理似乎与日俱增,上高中后有次他住院,差遣我 四处找 漫画店,帮他租漫画。他明白表示,我的功能就剩下 帮他租 漫画! 还好,在他高二时,学校《公民》课本的经济学 部分, 是我所撰写,而他的某位女性同学是我的读者,对我 的书颇 有好评。由老师和朋友口中,他似乎才渐渐知道,自 己的爸 爸不是那么不堪,言谈举止之间,偶尔出现一点小小 的客气。 据他说,进了大学之后,大一就会修我的《经济学》 。这倒是 令我稍有期待,看看借由课堂上的论对,他对我的敬 意是不 是会慢慢增加,即使回不到他小时候全盛期的状态! 无论如何,对他和我来说,现在都只是逗点。当 他有了 专业技能、开始工作,当他娶妻生子、有自己的家小 ,将是 陆续而来的逗点。在每一个逗点上,他可以想想,自 己的角 色扮演得如何;而我当然也可以陆续琢磨,自己一路 走来表 现又是如何——就一个经济学者、父亲的角色而言。 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