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55.20
折扣购买: 在同一片屋檐下:上海战疫纪实文学作品选
ISBN: 9787532177738
上海市作家协会是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的上海作家自愿结合形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汇集众多知名作家、文学工作者。
战疫 .许丽莉 —生命的曙光 引言 己亥岁末,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2020年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封城。全国各省市的防控形势均提高了级别。 距武汉800公里、同武汉共饮长江水的上海,在严防死守保护申城的同时,医务人员也在第一时间做好了随时驰援武汉的准备。 1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专家钟鸣,率先出发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 1月24日除夕夜,第一批来自全市多家医疗机构的共计136名医疗队员出发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海军军医大学150名医疗队员出发; 1月27日,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增补队员(第二批),50名护士启程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 1月28日,来自全市多家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作为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共计148位队员出发驰援武汉市第三医院; 2月4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上海)101人,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赴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2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36人医护队伍出发; 2月9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214人援鄂医疗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组成的136人医疗队,出发; 2月15日,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122人,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出发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 2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新冠肺炎病因诊断专家组踏上征程,赴武汉开展新冠肺炎病理学和病因诊断研究工作; 2月19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6家医院的513名医护人员集结,出发驰援雷神山医院; 2月21日,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集结出发。这支队伍由49位心理学专业医师和1名护士组成,分别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全市各区级精神卫生中心、综合性医疗机构等单位。 …… 上海市由市、区两级89家医院组成了9批次、11支医疗队,共计1649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支援武汉。他们携带救护设备和物资,同全国4.2万余名援鄂医疗队员们一起,在武汉市及湖北省各地区的各个战场奋力拼搏,救治生命,他们是疫情的逆行者,也是湖北人民的信心源泉。 与此同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本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也接收着上海各大医院医护人员的紧急驰援。 另外,上海各区县的各大发热门诊筛查点,作为上海这座城市新冠肺炎患者确诊感染的第一线,同样汇聚着各个医院的重要医护力量。 这是上海的一家医院,这里的医生、护士,都是最平凡的人,可就是这些平凡的人,成了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战役中的战士。也许他们只是一片绿叶,也许,他们更是朝阳,给生命一缕希望的曙光。 一、援鄂护士日记——来自金银潭和武汉三院 如果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上海90后姑娘诸玫琳也许还要过很多年才会去武汉旅游或出差,也许“金银潭”的名字都不会被她所知,却没料想,她的一次主动请缨,命运就让她和她的上海同事,做了武汉守护者,更别提这一守,就像一颗螺丝钉旋进木桩子一般,从庚子年正月初一牢牢扎根在“金银潭”直到3月31日,整整68天。 1月23日是小年夜,临近下班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接到上海市卫健委《关于组派医疗队援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需要医院组建护理人员分三批共九人驰援湖北抗击疫情。收到通知后,医院第一时间在全院发出号召,很多党员同志和年轻同志纷纷主动请缨。诸玫琳护师也是其中一员。 短短20多分钟,医院的九人医疗团队便在护理部主任卢根娣的严格遴选下完成集结!和诸玫琳一起被选上的还有黄凤、程鑫、董春玲、朱佩敏、武文文、王芳、谷红杰和林凡菊。她们将作为上海援鄂医疗队的一分子,做好随时出发前往湖北支援的准备。 院领导问诸玫琳:“报名,你爸妈知道吗?” 诸玫琳说:“我是中 共 党 员、我是重症监护室护士、我年轻,我就是天选之子。我爸妈都支持的!”朴素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闻之落泪。 1月24日,正值吃年夜饭的时候,诸玫琳的手机响了,是曙光医院医务处领导打来的,让她两小时后到虹桥机场集合准备驰援武汉,和她同去的另两位曙光医院同事是黄凤和程鑫。 挂了电话,诸玫琳看了一眼父母和满桌的菜,没有说话,她放下了碗筷,转身去房间把昨天就准备好的行李箱拉链拉上,穿了件厚实的外套。 “爸妈,今晚我就去武汉。”她低着头,不敢看父母。 父母点点头,半晌才说道:“去吧,自己多保重,每天报平安。” 拉着行李箱,踏出了家门,诸玫琳感觉似乎是去另一半地球。 两小时后,由13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上海第一批医疗支援队,从虹桥机场出发了,他们去的是疫情最为严重、收治患者最集中的武汉金银潭医院。 收治可怕的烈性传染病的医院为啥取名叫“金银潭”?一个大潭子里,装满了金银,多珍贵多贵重呀,明明是个难得的褒义词。诸玫琳这么想着,飞机起飞了。 1月25日大年初一零时刚过,医疗队员们到达武汉,住宿安顿在金银潭医院附近的宾馆。当天下午,大家接受了新冠肺炎相关的理论培训。 时刻待命准备出征武汉的第二批队员之一董春玲,从山东老家回到了上海。她在除夕前两日刚到山东,准备和父母、妹妹一起过年。想着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她又急急地同家人告别。 1月26日中午,诸玫琳、黄凤和程鑫进行了防护操作培训,由于被安排的是中班,培训之后直接就来到医院交接上岗,她们三人负责接管金银潭医院北三楼重症病房。 中班护士每个人负责六到八张床位,绝大多数是病情较重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大部分严重低氧,需要使用有创呼吸机的无创模式来帮助患者维持呼吸。护士的职责比较多,除了要给患者静脉补液、推针、测血糖、呼吸机导管护理外,由于病区内没有护工,因此生活护理也均由护士完成。 在上海,即将第三批驰援武汉的林凡菊,向中共曙光医院党委递交了入 党申 请书,申请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一直想入党,但怕自己不够优秀;也怕自己回不来,再也没有机会入党。” 1月27日,黄凤给曙光医院的同事发来了她的日记,日记里这样写着:“昨天中午12点30分培训,培训后直接去医院,交接,上班,整整16小时。全身防护服的状态下,到今天凌晨1点多与夜班护士交完班,我们算是完成了今天的工作。为了避免增加污染几率,也为了节约防护装备,整个工作期间我们没有喝水、吃饭、上厕所。里层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N95口罩脱下来里面全是水。冲洗后,大约2点40分从医院回到住处。到了住处后再次做好个人消毒隔离。现在时间是凌晨5点,我们准备休息了。虽然工作确实很艰苦,但听闻昨天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李 克 强总 理来到了医院,看望我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更有信心了,这场仗,我们一定能赢!” 而在上海,面对不知何时将来的召唤,曙光医院第二批危重患者救治医疗队的成员董春玲、朱佩敏、武文文,正为随时出征做着紧张而周密的准备,医院领导及行政部门、各科室负责人纷纷调配物资,细细叮嘱,各种医疗物资装了好几个大箱子。考虑到防护物资并不充足且穿脱花费大量时间,将会有连续6到12小时在防护服里。不吃不喝可以克服,但是如何解决上洗手间的问题呢?她们便自行购置了成人纸尿裤装在行李箱里。如此,穿在隔离服里面,就没有顾虑了。 她们三人把长长秀发,剪成了板寸头。理发师在得知她们的身份后,硬是没有收钱。同事们没见过她们留短发,更别提板寸头了,看到她们理完发还笑嘻嘻地摆出必胜手型的照片,一时感叹不已。 1月28日,“今日我们是责任护士,每人负责四位危重患者,7点20分到病房,做好个人防护后进病房,16点30分交好班离开病房,期间因考虑到物资紧张,且穿脱隔离衣容易造成污染,9小时没有离开过病区,三位同志均未进食喝水,使用了纸尿裤。下班后,我们仔细做好个人消毒隔离,避免传播。10分钟快速吃饭后,19点30分参加了援鄂医疗队全体党员第一次会议。”身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黄凤继续在日记里写道。 在上海,董春玲、朱佩敏、武文文接到了通知,随即告别亲友,跟随第三批共148名上海援鄂医疗队出发了,他们去往的是武汉市第三医院。 1月29日是大年初五,迎财神的日子,而抗疫战士们最迫切的心愿是迎健康。 “今天我们是早班责任护士,每人负责四到六位危重患者,排班已变更为6小时模式,工作流程及模式已基本适应和掌握。物资与第二批队员已安全交接,感谢院领导及战友,强有力的保障让我们工作起来没有后顾之忧。” 金银潭医院病房工作一开始,武汉患者们不了解情况,对这批来自上海的医疗队员尚有一些怀疑。通过几天的相处和医护们的悉心照料,她们各自负责的患者,竟然能通过层层厚重的防护装备认出她们,也逐步袒露了心声,有了希望。 黄凤继续写道:“我们鼓励他们积极配合,落实重病人的各项护理,看着病人病情有了起色,我们就觉得自己来得很值得。” 队友之间也互相帮助,在忙完自己工作后,积极协助处理别的危重病人的突发事件,她们从平日里的同事情谊逐渐升华成“战友般的生死之交”。 黄凤还写下了么一件事情。“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隔壁病房的护士,具体是上海哪家医院的不清楚,在工作中因缺氧出现了身体不适的症状。我为她按摩内关穴、合谷穴,她的不适感有所减轻,但继续工作30分钟后,又感不适。这个时候临下班交班还有两个多小时,但身体已经不允许她继续工作下去,万一在病房晕厥,就需要按暴露处理。我顶下了同事负责的病人,让她赶紧离开病房。虽然一个人负责八个重症病人确实有些忙,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都是‘战友’,战友安全,就是我的安全。” “今天我还是早班责任护士,排班已变更为6小时模式,我还是负责昨天的那个房间,和病人熟悉一些了,在工作之余,和病人聊聊天。有一位病人是金银潭医院的医生,他老婆是本院的护士,不幸也被感染了,他手上的留置针,还是他老婆为他打的。他老婆病情比他轻一点,不住在我们病房。这个医生,话不多,但是人很和善,我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从床上起来自己换盐水;我手上戴了两层手套,撕胶布不好撕,他会帮我全部撕好。 “另一个床位上的阿姨问我:‘妹妹,我会好吗?我家里还有93岁的老母亲呢。’还把手机上她妈妈的照片给我看,我安慰她说:‘你看,每天用这么多药,会好的,等你能离开这台机器,就可以回家了。’这就是我的工作:偶尔在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 程鑫在日记里写了两个小故事,平凡的叙述如平静的海面,而海面下涌动的人间温情却是如此令人感佩。 1月31日,程鑫休息,她花了较长时间和女儿视频。女儿快4岁了。 “妈妈,英雄,加油!妈妈,我有点想你。”女儿奶声奶气地说道。紧接着又问:“妈妈,你做武汉人了吗?不做上海人了吗?” 程鑫回答道:“妈妈在武汉这里有很多病人要照顾,等病人病都好了,妈妈就回上海。” 视频时,女儿时不时地摸摸手机上程鑫的影像,又时不时对着摄像头亲她,还时不时对着手机做拥抱的动作。程鑫也在手机这头做着亲吻和拥抱的动作。 “有那么一刻好像抱在了一起。我多想真的紧紧搂住她那肉乎乎的小身子,把她抱在我怀里。”屏幕咫尺,人却在千里之外。 2月1日,黄凤是责任护士班,患者所有护理工作都需要责任护士完成,可以说既是护士,也是护工,还是家属,亦是“心理咨询师”。 31岁的患者有个4岁的女儿,每每想起女儿都是红着眼睛,情绪低落。 “我也有个女儿,13岁,你的孩子4岁,正是天真可爱的时候,我们家这位青春期,像个小刺猬。”为了纾解患者的情绪,黄凤和她聊起了家常,“等疫情好了,你可以带孩子去我们上海迪斯尼,我可以给你写份攻略,取完票先玩……” 黄凤在日记里写道:“这个时候,我们不是护士和患者,而完全是两个宝妈、闺蜜,聊着育儿经验,出游攻略……患者能暂时忘了病痛,多一些微笑和期盼。” 2月2日,金银潭医院的她们仨应该休息,可是病房里有个13床病人,做ECMO,护士长抽调人手去做专人护理,她们三个就又去上班了。 外围班,黄凤做主班,程鑫做治疗班。 治疗班的工作也不轻松,早上先要把病人第一批补液加好,插好输液器从传送窗送进去。戴着手套,关输液器水止比平时困难多了,经常会把橡胶手套夹在滑轮里,抽出来时手套就破洞了。冲好盐水,还有早上的推针和雾化。然后第二批、第三批的盐水不断添加,中间需不间断听着对讲机,如果里面的护士缺什么东西,需及时送进去。忙好已是中午了。再把病人的饭和中午吃的药送到传送窗。等主班把医嘱理好后,和主班一起对医嘱。对好医嘱后,贴第二天的雾化和推针瓶贴,都需手抄,很耗人力。 在金银潭的一切工作都在慢慢摸索,慢慢适应。到下班时,又是8个小时没吃东西了,她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上班时不能吃饭,休息时能做的事只有吃饭。她们开玩笑说,脂肪肝要被治好了。 “我和程鑫晚上9点30分回到住处,看到诸玫琳给我们打了两份饭放在保温袋里,外面还拿件棉衣包着,怕冷了。12小时高度精神集中下来,我和程鑫感觉没胃口,但现在吃饭也是一件任务,不吃东西就没有体力坚持下去,所以我们必须互相监督着完成。诸玫琳凌晨1点返回了住处。”黄凤在日记里写道。 同时,在武汉市第三医院的队友董春玲、朱佩敏、武文文,终于在微信朋友圈露脸了。她们全副武装站在医院做的背景墙前拍了照,背景墙上写着“沪鄂情心连心同舟济战疫情”。简短的报平安和祝福,浓缩了太多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我没告诉我父母,不是怕他们不支持我去武汉,是怕他们知道后太过担心。”董春玲写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等待你们的消息成了我们心头的牵挂。感谢你们每天完成工作后的百忙之余还要给我们传来消息,哪怕不多,哪怕只有几句话。因为我们不仅关心疫情的发展,关心武汉的状况,更关心,你们!”身在上海的曙光医院同事们如此表达着心声,给她们写回信。 2月4日。“今天是立春,昨天我上了夜八八班,就是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上班的时候,在病房忙碌不停,每天都有人转入,有人转出,也有人不治……病房里的气氛有点凝重,感觉自己上班这么久,从来没有离死神这么近。”程鑫写道。工作的压力,除了体力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凶疫随风祸,人间度厄忙。白医更胜雪,众志盼春棠。就如在寒冬时节渴盼春日海棠一般,正焦灼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中的人们,是如此渴盼疫情的早日平复。 “早上吃了早饭,发现外面的阳光好灿烂,就戴着口罩出去酒店附近转一转。春天的风很轻柔,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酒店旁边有很多树,小鸟在树林间飞来飞去,发出悦耳的鸣叫声。路边的花开得正艳,阳光洒在花间,落下斑驳的影子,一切都是温暖而美好的。”是的,我们终将迎来春暖花开。 2月5日下午,在武汉三院的董春玲发来微信:“防护用品脱下,脸也破了,手也破了。我贴上了创口贴。等回上海,要和好朋友们去看最美丽的花,吃最好吃的肉。”同时还传来两张模糊的照片,穿着严严实实的防护装备,并不能看清脸和身形,她说是今天有人临时进到隔离病房,用塑料袋套着手机,套了好几层拍的,让好朋友们留着想她的时候看。 2月6日,黄凤上12小时的班,早8点到晚8点;诸玫琳是早上8点到中午12点。平时形影不离的三个人,只剩下程鑫一个在酒店。 “房间里有点安静。不过今天我也是有任务的。我要帮迟回来的诸玫琳拿中饭,要帮黄凤把裤子送给负责洗衣的大哥,还要等运物资的志愿者,要给在三院的董春玲她们送点东西。虽然我们六个人都在武汉,却没有见过一次,经常是电话联系,由志愿者帮我们运送东西。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比如帮我们洗衣服的叶大哥,他说你们的衣服洗好,可能会洗染色,会缩水,但是每一件衣服,都是高温消毒的,你们放心穿;比如运物资的志愿者,只要我们打个电话,他就会来酒店帮我们运送各种急需的医疗物资。从我们住处到三院,来回要两个小时,志愿者却分文不收。这次来武汉,每个武汉人都对我们很友善,经常感谢我们远道来支援,感叹我们工作的辛苦,夸赞我们是巾帼英雄。其实我们何谓英雄,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程鑫写道。 2月8日,这个元宵注定不平凡。新冠病毒用它独特的方式,把一个国围起来、把一个城围起来、把一个家围起来,让一些人在元宵团圆,不到处溜达。而更有一些正在隔离战场,为下一次月圆而战的人,却被元宵排除在外。为了团圆日所有人的不缺席,它警醒着人们,常怀敬畏和感恩。 在上海,曙光医院东院的发热门诊是浦东新区的一个收治点。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地区确诊人数最多的地区,也是忙碌异常。医院党委书记马俊坚,在凌晨2点写下一封给出征在外的“女儿们”的家书,遥寄思念之余,还写下很多关照和嘱托。援鄂护士们的父母、儿女、丈夫等也纷纷表达着牵挂和祝福。 一轮镜月当空照,恶疫胶稠火未消。空路无人游庙会,关门闭户煮元宵。逆行台上仍无歇,挂念家中更有骁。盼到下回圆月夜,众人齐聚数花娇。 董春玲更新了微信朋友圈:“已来武汉半月,平安。过了一个特别的元宵节,白日有医院领导同事、长辈朋友送上的关心和祝福,夜晚有当空明月,凌晨1点走在回酒店的路上,心情平和。感恩我们曙光医院的领导,他们是我们坚实的后盾、和蔼的家长,感恩亲朋师友,感恩志愿者,有名的无名的。我们是在一线,但是缺不了大家的支持,因为有了你们,我们才更有力量和信心。勿挂心!” 2月14日情人节。 虽然她们收治的是危重症患者,但部分患者还是有意识的,只是自理能力比较差,除了日常的治疗、护理,更多的要给予他们生活的照料。 有这样一位老奶奶,长期卧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再加上这次新冠肺炎,无疑让她生理和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开始的时候,她对朱佩敏的护理工作是抗拒的,态度也不友善。 这一日她把大便拉在了床上,朱佩敏发现后,立即帮她打水擦身更换衣服。 “妹妹,你从哪里来的?”老奶奶问朱佩敏。 “我是从上海来的。” “太麻烦你们了,大老远地过来。”听闻此,老奶奶很激动地说,“谢谢,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自家的孩子也没有帮我这样做过,上海小妹妹,谢谢你!” “这是应该的,不管在哪里,这都是我的本职工作,不用担心,你会好起来的。” “我心疼你们啊!太心疼了。”老奶奶说着下了头,拉住朱佩敏的手。 朱佩敏写日记告诉曙光医院同事的时候,她说:“这是我在情人节听到的最感人的话。我为那些抗疫第一线的同仁们骄傲,为正在与疫情做斗争的病患们祈祷,为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自豪!另外还有件大事儿,昨天我们应勇市长,就任湖北省 委书 记了。所以我们更有信心了,一定能很快胜利!” 2月15日,第一批上海市援鄂医疗队全体党员第一次会议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举行。在党员们的誓词中,抗疫前线临时党总支正式建立,黄凤担任了临时第六党支部书记。在党旗下,党员们备受鼓舞,并为所有患者写了一封信,鼓励祝愿他们早日康复,同时写信向每一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最美“坚守者”致以感恩。 “在工作中,我深刻意识到,疫情阻击战,也是心理战,医务人员唯有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才能为他人提供最好的帮助。因此,我组织援鄂医疗队第六党支部的党员们召开了支部会议,带领大家学习救助人员心理自我调整方法,引导党员们深入思考和畅谈如何践行初心使命,在抗疫工作中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黄凤在日记里写道。 武汉下雪了,在武汉三院的武文文发了一段小视频。“大雪纷飞,挡不住我们前行的路,上班喽。”她配了这么一段文字。 下午4点,上海大雨。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正在虹桥机场集结,准备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曙光医院在两小时内,共30人的医疗队伍集结完毕,其中8名医生(分别来自呼吸、重症医学、消化、肝病、胸外、麻醉、五官科等)、22名护士(以急诊、ICU、外科、血透、麻醉等科室为主)。 2月18日,是朱佩敏到武汉三院工作的第二十天,但却是她从事护理工作的第二十年。到达武汉三院的时候,她以为自己可以冷静面对这次的疫情,但真正在那里工作后,却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怀。即使看惯了生死场面的她,还是不禁被这次疫情下的沪鄂情所感动。 “我记得第一次到武汉三院上班是夜班,凌晨4点到8点。由于不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武汉当地的护士带着我们一起工作,没想到第一个带我的老师是个1997年生的‘弟弟’,在他的防护服上我看到了他的名字,但是我更喜欢他的同事们给他起的外号——龙哥。我从护目镜中看到的,是双稚嫩而有神的眼睛,看到他二话不说娴熟地为一位阿婆擦屎换尿布时,我觉得我来武汉很值得——武汉的同仁们已经坚持了很久,希望我们能和你们一起战斗,并肩作战打赢这场‘战役’。” 2月22日,武汉三院因氧气供应设备的问题,重症监护室由原来的十一楼骨科病房,搬到了一楼急诊处,近30张病床,分散在了抢救室、观察室以及烧伤皮肤处理室,这三个诊室相隔较远,因此给各个病房的护理协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此外,董春玲所在的组内还有一名“战友”因身体不适暂不能上岗,四人战队秒变三人战队,造成了人手更加紧缺,但三名队员毅然接下重症监护的工作,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把当班工作安全顺利地完成。 那晚下夜班,风雨交加,随身没带伞,也没有班车回酒店。于是她们三人决定走回去,她们用垃圾袋做成防雨服,走在风雨中的武汉街头,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并肩前行,突然想到这风雨不正如当下肆虐的疫情吗?作为一名白衣战士,纵使风雨再大,困难再多,只要齐心协力,共战病魔,定能胜利。 2月23日。不知不觉中,去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三人已“满月”,她们的生活和工作依旧,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感觉从初来两点一线的扁平,到现在越来越立体起来。她们一起经历了武汉的每一个时辰,经历了几年来武汉最大的一场雪。 下午,程鑫一层层穿好防护服,推开缓冲区的门,来到熟悉的病房,初春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走廊上,有点刺眼,也仿佛刺破了多日的阴霾。随着阳光到来的还有病房里的生机和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更多病人的病情已经明显好转,吃好晚饭,他们陆陆续续来到走廊上活动,平时安静的走廊上顿时有了小公园的感觉。 65床是一名厨师,因为工作需要,去过华南海鲜市场,1月22日被确诊,一周前转到金银潭北三楼。他前些天核酸检测是阴性,等第二天再复查一下,如果还是阴性就可以出院了。他大概是整个病房心情最好的病人,听,他正放声高歌,唱的是那首耳熟能详的《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方歇,一位老爷爷从病房走出来了,选个空旷的地方,打起了太极拳。虽然没有伴奏音乐,一招一式还很有范儿。稍远一点的地方站着一位阿姨,一边晒太阳,一边和护士聊起了家常。虽然护士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只能露出两只眼睛,但程鑫仿佛看见了她脸上的笑意…… 看着看着,程鑫眼前模糊了……她赶紧抬起头,不能让眼泪流出,这也是一个月来医疗队里几乎每个人都学到的新技能。 3月2日,武汉三院的三位出夜班,武汉飘着小雨,但不怎么冷。 武文文发来了日记。“听说,武大的早樱开了,朋友们发来樱花的图片,好美。他们对我说,加油!等到疫情散去,可以去武大赏樱。这几天几乎每天都有开心事。病区里好几位患者病情趋稳向好,这样的消息是我们每天工作最大的动力。” 曙光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已经半个月,副主任医师宋秀明和护理部卢根娣主任去武汉三院 在这场全民抗疫战争中,上海作家都是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上海各医院医务工作者组成医疗队奔赴武汉治病救人;医学科学家潜心钻研治疗新冠肺炎新药;重症病房医护工作者全力以赴抢救危重病人;外卖小哥热心助力;公安干警破案助抗疫……在作家们满含激情的笔下,无论是市公卫临床中心卢洪洲、中山医院胡必杰等医学专家,还是各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卫生中心的90后护士,还是快递员小张小李……他们是父母、丈夫、妻子或子女,然而在抗疫的第一线,他们也是抗疫战士;他们有名无名,但他们此时此刻都有一个名字——中国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是个人的选择,也是上海的选择,更是属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特殊时期留下的闪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