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1.30
折扣购买: 汇率战争
ISBN: 9787802555860
男,山东泰安人,大学讲师。爱好广泛,对金融历史、政治变迁有独特思维和视角。
一、金本位制下的汇率理论和制度 由于黄金在货币史上无可替代的王者地位,所以历史上最早的汇率制 度是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在这一框架下,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与 黄金挂钩,有了黄金这个桥梁作为纽带,国与国之间在金本位制的基础上 便建立了固定的汇率体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35年间(1880—1914)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通行金本位制。具体做法就是各国在流通中 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 及自由输入输出。当然,到了后来实际流通的只是可以兑换黄金的纸币和 银行券,而兑换也受一定限制。在金本位体制下,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 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来决定。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 ,其汇率就保持相对稳定。虽然这种固定汇率也难免受外汇供求、国际收 支的影响,但汇率的变动仅仅限于黄金输送点。所谓黄金输送点,是指汇 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在金本位制固定汇率制度下 ,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就是铸币平价加运输黄金的费用,即黄金输出点; 而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输黄金的费用,即黄金输入点。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外汇汇率上涨超过黄金输出点,将引起黄 金外流,货币流通量减少,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从而提高商品在国际市 场上的竞争能力。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导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反之, 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外汇汇率下跌低于黄金输入点,将引起黄金流入 ,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上涨,输出减少,输入增加,最后导致国际收支 恢复平衡。由于黄金输送点和物价的机能作用,把汇率波动限制在有限的 范围内,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从而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 过大规模升贬值波动。 金本位下汇率制度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1)黄金是国与国之间汇率决定的唯一的、实在的物质基础。 (2)汇率仅在铸币平价的上下各6‰左右波动,变化幅度很小。 (3)汇率的稳定是天然的而非依赖人为的措施来维持。 金本位体系的35年称得上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 固定汇率制保障了国际贸易和信贷的安全,方便生产成本的核算,避免了 国际投资的汇率风险,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但是,严格的 固定汇率制也使各国难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 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金本位制建立并实行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 期,而关于货币、汇率的各种理论也层出不穷。铸币平价说和国际借贷说 是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主要汇率理论。铸币平价说认为:两国货币的价值 量之比表现为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这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只要黄金 可以自由输入输出,并且买卖不受限制,就不会出现银行券的发行超过黄 金储备导致过量发行,银行券就不会贬值,汇率也就会在黄金输送点之间 波动。 国际借贷说亦称外汇供求说或国际收支说。1861年英国的戈森在《外 汇供求》一书中阐述了国际借贷说。这是最早出现的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 。戈森认为:虽然物价涨落、黄金存量、信用状况和利率等都会引起汇率 变动,但国际借贷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国际借贷的到期 收付差额,才会引起汇率变动。这是应用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及供求法则 来诠释汇率变动的原因。在这一时期,铸币平价成为两国货币兑换的客观 标准,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汇率波动主要是由于外汇供求变动,所以国 际借贷说在形成后的二三十年间在汇率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金本位制时期,马克思认为两种货币的兑换以其各自所代表的价值 量为基础。引起汇率变动的一般原因:一是对外的现金支付差额(不管造成 差额的是何原因);二是一国货币(金属货币抑或纸币)的贬值;三是两国分 别以金和银作为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出现相对变动即两国铸币平价变动 。马克思还分析了利率与汇率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众心理对汇率影响等问题 。 二、在战争与经济危机中应运而生的汇率制度和理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人,纷纷发行大量的 纸币来弥补巨额的军费支出和财政赤字,致使汇率脱离黄金平价,处于剧 烈波动状态,最终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第一次 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 率规则,处于混乱、各行其是的状态。也正是这种新的货币环境促使经济 学家们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新的研究,提出了最早的浮动汇率理论,引发了 早期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两种汇率制度模式的争论。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在历史上实 际是交替实施的,影响汇率制度变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战争和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国际金本位制下,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被稳定在黄 金输送点的范围内。不过,残酷的战争打破了这种汇率稳定机制,使战后 数年内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不再受黄金输送点的约束,而任意地波动。到 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曾一度恢复了汇率的稳定,实行金块、金汇兑本位制 度。但随后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使得稳定的 汇率制度再次被浮动汇率所代替。各国为了尽早地摆脱危机,竞相采取了 货币贬值的方法,各国货币的汇率完全脱离了黄金平价,汇率制度实际上 处于浮动汇率制中。这种混乱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建立。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风暴的摧毁下,金本位制土崩瓦解,不兑现 的信用货币制度取而代之,各国货币汇率跌宕起伏。在巨大的灾难面前, 人们不断思考和摸索。面对这种新情况,许多经济学者探讨汇率的决定和 变动的问题并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4年的布雷顿 森林体系形成,在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中,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 理说和利率平价说呈三足鼎立之势。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