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4.85
折扣购买: 人生困境整理术
ISBN: 9787508647524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实话实说》、《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每到年末的时候,会听到不少的人在说:“又虚 度了一年。”说这样的 话的人其实是没有明了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只在意该 赚的钱没有赚到,该 谈的恋爱没有谈成,或者该去的旅游计划没有实现… …生命是一种度过, 从哪里来,到哪儿去,都是未知领域,可以感受得到 的只是在穿越中的过 程。如果生命是一种度过,那么就不存在虚度这一词 ,除非你是脑死亡状 态,没有感觉,没有体验,也未曾有什么获得。 那么,度过是否可以分出什么样的度过才是真正 有价值的度过,这是 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我们总是看着别人在活着,活 得有滋有味,有更多 的钱,更美的伴侣,更骄傲的职业,却忘了我们不是 别人,我们是我们自 己,我们在过自己的生活,过得也是有滋有味的。不 过,有滋有味不等于 这个滋味是甜,也许是苦、丧失、失望、落寞、孤苦 、忙碌、空虚……这 些也是生命本应品尝的滋味。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体验越丰富的人生命也更加 饱满。假设有这样一 个人,到过世界的任何地方,甚至有乘坐宇宙飞船上 天的经历,品尝过全 世界所有的食物(美味的与难以下咽的),接触过所有 不同文化下生活的 人群,谈过无数次恋爱,从事过许多的职业(包括战 争中的士兵与流离失 所的难民),有过许多的身份(贫民、富翁、高官、显 贵、精英),有过很 多次婚姻,当过父亲或母亲,经历过诸多身体的病痛 ,死去活来,那么他 一定是他处的那个时代生命最有价值,最饱满,也活 得最有滋有味的人。 但是,我们做不到全部,所以生命的度过是一个选择 的过程。 谈到选择就需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社会 位置,总是做自己能做 的事,不做自己不能做的事对生命就是很珍惜的了。 有些你不能做的事不是 放弃,而是等着能做的时候再去做,那么你活得就很 有效率。可惜的是我们 经常给自己一个根本就不可能的期望,以为靠自己努 力就一定能办到,结果 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但这也不算虚度,毕 竟每天你都在感觉,每 天你都在喘气,你生命中每一个细胞都在旺盛地代谢 着,自我更新着。 我们真的需要改变一下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每 一个当下,但不要轻 易去评价曾经度过的时光,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今 天去评价昨天从来都 不是客观的。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 的今天你都在珍惜, 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 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 实而愉悦的。 童年是成人记忆的摇篮,不管这个摇篮大小怎样 ,舒适与否,人都会 离开它去闯荡世界。有些时候人已经远离了童年,心 却依然躺在摇篮里不 想离开,那么是谁在做这样的决定呢? 生命常有两个态度需要选择,一是线性的:昨天 的一切成就了今天, 今天的努力代表着明天;二是非线性的:昨天的一切 不等于今天,今天的 一切也不代表明天。线性的态度是可以归因与预测的 ,如果我们没有美好 的童年,就不会有真正幸福的现在,更不太可能出现 闪耀的未来。心理学 强调童年的遭遇决定成年以后的性格、情感与行为, 并且假定如果不消除 童年给予我们的阴影,生活中会永远缺少阳光。 现代心理学更接受一种非线性的态度,它认为人 的成长是一个逐步选 择与适应的过程,童年事件给人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 的,不是一种简单的 原因而是一种可选或者可以多重赋义的资源。比如童 年经历了父母不幸的 婚姻,它是让人获得对婚姻更大的耐受性,获得应对 婚姻争执的经验,减 少对婚姻理想化的期待,还是让人害怕婚姻,缺少长 久维持亲密的能力, 是不能确定的。“童年不幸”可能只是当下的一种回 忆产物,是为眼下亲 密问题合理化的结果。那么是否接受这种合理化要看 这样的解释是否让人 获益,哪一种获益?如果让人产生了觉悟,并对生活 有积极的效果就接受 它。如果解释增加人的缺陷感、无力感,放弃努力等 待救赎,那么心理学 就否认它。 现代心理学追求有效的解释而非追求既往的真实 ,因为人不可能客观 地评价过去,今天的你与过去的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 人。回忆童年也许是 为当下的我服务的,婚姻幸福的人会说父母失败的婚 姻教会我善待婚姻, 婚姻不幸的人会说父母的不良关系让他失去获取幸福 的能力。事实上,婚 姻的不幸可能有很多原因,并非只是童年创伤印痕的 重复,经历不幸福也 许正是人们可以真正感受幸福并珍惜自己的前提。 一个心理学家问一个成功的人士:“你成长的诀 窍是什么?”那位先生 说:“因为父亲从小就看不起我,我要努力证明给他 看我也是好样的。”又 用同一问题问一个在地铁里乞讨的男子,男子说:“ 我从小就不受父亲的 重视,造成我自卑、胆怯,至今一事无成。”成功与 失落都可以拿童年说 事,但对童年境遇不同的态度造就不同的人生。P1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