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丝路文库

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丝路文库
作者: 高惠珠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丝路文库
ISBN: 9787507546279

作者简介

高惠珠,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社会哲学、价值哲学以及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与教学。

内容简介

立身处世的智慧 第一章 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在阿拉伯的传说里,有一段这样的对话:一天,有个人与穆罕 默德一起旅行,当他们在一个地方停下过夜时,这个人就问道:“我 应该拴住骆驼呢?还是应该信赖真主?”穆罕默德回答说:“信赖 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按提问者的逻辑,如果信仰真主,那么就不必管骆驼,因为真 主无所不知,一切都按他的意志行事,骆驼无论拴与不拴,结果都 是一样。而事实上,不拴住骆驼,骆驼就会自己走开,甚至被人偷 走,而拴住骆驼,骆驼的保险系数就大得多了。在此,如果回答,“拴 住骆驼”,这似乎有对真主不完全信仰之嫌,反之,如果回答“信 赖真主”,那骆驼究竟该不该拴呢?面对这样一个两难选择,阿拉 伯先知穆罕默德对此作了如上这样的精妙回答。信赖真主,这是属 人的信仰世界的事,拴骆驼这是属人的世俗世界的事,信仰的世界 和务实的世界,通过穆罕默德的回答,就十分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了。 也许没有比这个例子更能说明阿拉伯人的生存智慧的了:在务实中 信仰,在信仰中务实,把信仰和务实精妙地交融化合为一体。 这种信仰与务实的精妙交融,在《古兰经》上随处可见。《古 兰经》与别的世界性宗教经典极为不同的是,它十分重视人的现实 物质利益,重视和爱惜当时当世人们的现实生活。《古兰经》上就说: “众人啊!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 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它并不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告诉人 们,只要合乎信仰,不违背安拉的旨意,人们可以享受现实人生。 它并不要求人们大公无私,而是告诉人们,公私本是融合在一起的。 在《古兰经》里,不少地方都讲了这一思想:真主引导了人类,把 人类引上了正路,人们就应该用最好的美物来报答真主。为了真主 的喜爱,为了报答真主对人类的仁爱之心,人类应该为真主自愿捐 躯,而这种报答,真主不会无视的,真主会给人类最好的报酬。真 主给报酬,使人类幸福,实际上人类对真主的奉献还是为了人类自 己。因此,人类为真主所做出的牺牲,也不过是为自己的幸福所做 的努力。不仅如此,在《古兰经》中,对于信士们对真主的态度, 还规定了极细微的报酬:“凡他们为真主而遭遇的饥渴和劳顿,他 们触怒不信道者的每一步伐,或每次对敌人有所获,每有一件就必 为他们记一功,真主一定不使行善者徒劳无酬。他们所花的旅费, 无论多寡,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路程,都要为他们记录下来,以便真 主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最优厚的报酬。”(9:120—121)这些经文, 对信士行为的定位,与他们在世俗生活中可能的遭际联系在一起, 并且指明,真主就是根据这些行为给予报酬,人们的每一付出,不 论大小,必得回报。这样的定位,自然会调动每一个阿拉伯穆斯林 在宗教生活中努力务实的积极性。 《古兰经》是整个穆斯林生活环绕转动的枢轴。在《古兰经》 光芒的照耀下,阿拉伯人的务实精神,在他们宗教生活的许多地方 表现出来,并且以顺乎自然、合乎人性为特点。最为直观的,人们 也许可以从他们对建造清真寺地址的选择以及清真寺的功用中表现 出来。佛教以出世为特点,所以它的名寺古刹大都建在远离闹市的 深山老林之中,以回避城市的喧嚣。而清真寺的建造就与此不同, 作为人们礼拜的地方,大多数清真寺往往建造在处于繁忙、拥挤的 市场中央。在麦加和麦地那,那两座伊斯兰最神圣的清真寺,环境 就是如此。德黑兰的主要清真寺,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和摩洛哥 北部非斯的那些绿瓦覆顶的清真寺都是这样。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伊斯兰第三大圣地耶路撒冷的情形就不同了。说明一个供人礼 拜的地方是否热闹,鸽子也是一种证明,伍麦叶清真寺的宽阔大院 里有鸽群,麦加和麦地那及爱资哈尔清真寺上空的白云中有鸽群, 这些鸽群标志着那儿是熙攘往来人群如云的地方。在清真寺内部, 一切也完全不同于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教堂。寺里没有圣坛,没有神龛, 没有洗礼盘,没有塑像,没有唱诗班的楼厢。清真寺只是信士们用来 聚集到一起进行集体祈祷的建筑物。由于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所以 清真寺没有专为尊贵者留出的位置或座位。礼拜者按先来后到的顺序 在伊玛目的后面排成一行行队伍,不分社会等级、财富和种族。讲 坛和供信徒集合用的四方空地几乎是所有清真寺的特征。一个在中 东生活了25 年、到过16 个阿拉伯国家的英国外交官G.H. 詹森曾 对清真寺的另外一些日常功用作过如下细致入微的描写: “在大马士革享受一个安静的午休,是倚靠着半靠着乌马那德 清真寺大圆柱,那里最凉爽。今天,伊斯兰信仰所以有生机,这是 一个原因——不是由于清真寺凉爽或安静,而是人们可以在里面午 休,不致失敬。小限制是有的:地点选在院礼派圣人约翰墓另一边 更好,也就是远离大门附近的清真寺职司办公室,远离《古兰经》 诵读者和礼拜者——他们整天络绎不绝,集中于清真寺中央的壁龛 旁。……入睡以前观察一下是令人欣慰的。清真寺里还有其他人, 并非为宗教而来,学生们踱来踱去在背功课,一群朋友在悄悄闲谈, 孩子们在等待父母从周围商场里采购归来。最西侧川流不息的人群, 清楚说明那一角是从金器商店通往哈米迪赫商场的一条近路。”这 里没有佛家庙里四大金刚与十八罗汉那种令人生畏的狰狞面目,也 没有一般教堂中的那种静谧与肃穆,而是充满了一种平顺、自然、 安宁与笃实的气氛,一种对世俗事务感人的亲和力。星期五是信士 们到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的日子。《古兰经》上说:“信道的人们啊! 当聚礼日召人礼拜的时候,你们应当赶快去记念真主,放下买卖。” (62:9)穆斯林们由此相信,选择星期五作聚礼日是真主之意。 朝觐,是阿拉伯人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有穆斯林只要有 能力,一生都要朝觐一次。它是伊斯兰教一切教派并肩参加的活动,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朝觐是一种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为让人们缅怀 易卜拉欣服从真主的命令牺牲儿子易司马仪的事迹,并从中吸取教 训。朝觐者以摆脱世俗打算和本身的事情,与真主谈心和默思“他” 的独一为其精神目的。所以,朝觐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 朝觐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巡礼或副朝,可以在一年的任何时候 举行;另一种较大的较正规的叫“罕吉”。“罕吉”只在特定的日 子里——伊斯兰历12 月上旬——进行。对于参加“罕吉”的人来说, 他应在该月的第7 天抵达麦加。抵达后——实际常常是在离开本国 前——朝觐者就脱掉俗衣,换上传统的朝觐戒服。男子戒服是两块 没有接缝的白色包布,一幅围在腰间遮蔽下体,一幅披在肩上遮蔽 上身。大多数朝觐者袒露一个肩膀。妇女没有特别戒服,但大多数 妇女穿遮住手臂的长素服。不管本国的风俗如何,她们在朝觐时一 律不准带面纱和手套。在旅途中,直到进入麦加,朝觐者为表示接 受真主的命令,要反复唱诵这样一段表白(应召词):“主啊,为 了响应你的召唤,我来了!我来了!我来了!你没有匹敌,我来了! 一切赞颂、喜悦和尊严都属于你,我来了!”到达麦加后,他们便 可以径直去禁寺,在那里先要履行沐浴礼仪,然后从和平门进入院 子。他们要吻一下“玄石”,以逆时针方向绕克尔白环行7 周,3 周用快步走,4 周以正常步伐走。每绕克尔白一周,朝觐者就得抚 摸一下玄石,但实际上由于人群拥挤,这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每 绕一次只要朝玄石作一下手势就行了。接着在连续几天的朝觐中, 信士要履行一系列规定的、有时很艰苦的仪式,并徒步到各圣地去。 第一项规定仪式是徒步行走,在连接赛法山和麦尔卧山山峰的拱廊 里来回走7 次,以纪念哈哲尔为了寻水救易司马仪来回奔走7 次的 事迹。 书稿以探寻阿拉伯的文明智慧为目标,故事性、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