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1.30
折扣购买: 六合一统:中华帝国的崛起
ISBN: 9787218146690
杨志刚,生于1962年,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上海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主编。兼任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会长,亚欧基金会博物馆联盟(ASEMUS)执委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和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等领域,曾出版《中国礼仪制度研究》等著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在“西垂”崛起 不过,历史文献中正式出现的秦人第一个活动地区,是在“西垂”。西垂,即西方的边陲。这显然是出自中原王朝的一种叫法。在中原王朝的统治者眼里,他们处于世界的中心,而在他们的统治区域之外,便进入世界的边缘地带。至于天下究竟有多大,则要视中原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以及所形成的眼界而定。 秦人曾经生活在商王朝西陲的六盘山与渭水中游地区。后来周兴商亡,秦人被迫向西迁徙,进入荒凉的黄土高原。随着周王朝的边境向外扩展,秦人生活的“西陲”也越来越远,最后到达了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 在殷商和西周两代,秦族处于中原王朝的奴役之下。他们被驱赶到西北地区,与生活在那里的戎人、狄人互相往来,杂居共处,并因此有了秦族“杂戎狄之俗”的说法。 到西周中期,周孝王为了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就设法与秦人加强联系。周孝王把秦地封给秦人首领非子,并让他接续嬴姓的祭祀。从此,非子这一族人就号称“嬴秦”,“秦”成为他们的正式名称。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秦人的地位和作用愈益受到周王室的重视。周王室让秦人去与不断进扰的戎狄作战。秦人在抗击戎狄的战斗中逐渐强大起来,还被封为“大夫”。 公元前770年,戎人攻入西周王朝国都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以后,决定将国都东迁至洛邑。所谓“东迁”,实际上是被戎狄驱赶逃向东方。平王东逃时,秦襄公率领秦兵一路护送,顺利到达洛邑。因护驾有功,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将周族早年的聚居地丰(曾为周人的都邑)、岐(岐山)一带赐予秦人。从这时候起,秦人建立了秦国。 然而,当时丰、岐之地仍处在戎狄控制之下。经过秦襄公、秦文公两代人的努力,秦国终于在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十六年),夺回并控制了岐山以西的这片土地。这是关中(东以函谷关为界,相当于今陕西省、甘肃省部分地区)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它为日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提供了有利条件。秦文公又招纳了在战乱中流散的周人,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加速了秦人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使秦人最后完全转入农业经济。 公元前688年和前687年(秦武公十年、十一年),秦国在一些新征服的地方开始设县,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县的原意为“悬”,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系而有所属”(用绳子系住,虽悬挂着而有所归属)的意思。这些在边境设立的兼有军事和行政两种性质的组织,归秦国国君直接管辖,不易滋长和形成分封制所带来的地方割据势力。这一措施巩固了初生的秦国,增强了其实力。在武公时代(前697—前678年在位),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已基本为秦国所据有。德公时(前677—前676年在 位),秦迁都于雍。\\\\\\\" \\\\\\\"?观点独到、视野宏阔、条分缕析,为您展现一部与众不同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史料丰富、推理严谨、纵贯古今,于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中发现智慧的火花 ?在纷繁芜杂的历史长河中探寻华夏崛起的历史根基 亮点分析: ?作者基于大量的古代史实,运用独特的分析方法,抽丝剥茧,探寻真相,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 ?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追寻文明演进的脚步 ?纵览先秦历史,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秦王朝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