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智慧(中药进补家庭使用全书)

中医养生的智慧(中药进补家庭使用全书)
作者: 编者:辛海
出版社: 福建科技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2.70
折扣购买: 中医养生的智慧(中药进补家庭使用全书)
ISBN: 9787533551889

作者简介

辛海,中国医师协会治未病办公室主推的中医治病专家和经络穴位食疗养生专家。一代名医张锡纯的四传弟子,中医理论根基深,中医临床疗效好。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长期从事大众健康普及工作,已经做各类健康讲座和养生系列培训220多场次,累计培训各类学员近2万人次。 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8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篇,出版《找准病根治对病》、《养生堂本草纲目中药养生速查全书》和《周耀庭临床经验集》等多部书籍。

内容简介

药食互搭,寓医于食话药膳 ◎药膳是药与食的完美结合 所谓药膳,就是由中药与食物合理搭配,经过烹 制完美结合而成的膳食,既可以补充营养,又可以养 生祛病。药膳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 的饮食,是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方法。 ◆药食本同源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界和疾 病的斗争过程中,逐步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那 时人们尚不知这些动植物还有药食之分,只知道有些 有毒,有些无毒。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将这些 动植物分成了药材和食物两种,食物可果腹充饥,药 材能祛病疗疾。此后,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中药与 食物不断碰撞,在中式烹调方式的基础上完美融合, 由此诞生了既有食昧又有药效的药膳。 “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卷·列女传》: “及前妻长子兴遇疾困笃,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 恩情笃密”。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专职从事 调理饮食的“食医”,根据成熟的药膳原则,专为黄 帝调制饮食,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医生。经过3000多年 的沉积,独特的中医药膳调养已经有了十分系统、全 面的理论体系,并因其“药食两用”的特点,深受老 百姓的喜爱。 ◆药膳是药与食的完美结合 酸甜苦辣的味道中,人们最不愿意品尝的就是苦 。苦涩的东西让人难以下咽,但是有时候为了健康, 还是要咬紧牙关品尝这份苦,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 病”。由于人皆“厌于药,喜于食”,而药膳则介乎 药和食物之间,既不失食物的美好口感,又具有普通 食物不可比拟的养生祛病功效,避免了“良药苦口” 的烦恼。 中药做成药膳后,经过饮食方式进入人体,其有 效成分便和食物一样,需要经过小肠的吸收才能进入 血液和淋巴液,通过血液循环的运送,到达相应的组 织和器官中发挥作用。而有些食物中含有的成分,可 以促进药物吸收、增强其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 ◎药膳安全有保证 是药三分毒,过分依靠药物会伤及人体元气。 《黄帝内经》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 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 正也。”意思是说,用药性猛烈的中药治病,到病去 六分的时候就要停止使用:用药性平和的中药治病, 到病去七分的时候就要停止用药:用药性轻微的中药 治病,到病去八分的时候就要停止用药:而用无毒性 的药物治病,才能用到病去其九,然后再用日常食物 “谷肉果菜”等来加以调养,祛除病根,恢复人体正 气。 以中医辨证理论为依据 中医药膳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为目的,每一道 药膳都有它的主要功效和适用对象,其搭配方案都是 有其理论依据的。跟中药配方一样,药膳搭配也讲究 性昧、君臣佐使、七情配伍。居家制作药膳也需要掌 握一定的中医学常识,才能真正发挥出药膳的功效。 食为主,药为辅,安全 药膳,虽然是“药”字在前,但仍应该以“食” 为主,说到底,这仍然是一道独特的菜,而不是药。 因此,在家中做药膳,请一定要记住六个字:“食为 主、药为辅”。做药膳时要控制好药材的量,药材过 量不一定功效更强,有时功效还会大打折扣,甚至适 得其反,菜肴的口感也会大打折扣。 选择药性平和、药食两用的中药 药膳主要是为了调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配合药物 做辅助治疗用,不求迅速见效,所以选择的材料多是 性昧平和、安全无副作用的中药,不会损伤机体的元 气。更有不少药材本身就是一种日常食物。例如大枣 ,它是一种果品,同时也是一种中药。中医认为大枣 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宁心安神、益智健脑等功效 。大枣的性味平和,可以和多种食材、药材搭配,做 成药膳食用,效果更佳。如大枣和黄芪、鳝鱼做成的 黄芪鳝鱼汤,具有补气养血、健美容颜的功效:加芹 菜制成大枣芹菜汤,则具有平肝降脂、安神补脾、清 热去火的功效。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