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96.00
折扣价: 147.00
折扣购买: 竟陵派研究(精)
ISBN: 9787100204828
陈广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编委,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编委,《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及明代古籍整理研究。
“竟陵体”与钟惺、谭元春的诗文创作。相对于学界更多地关注竟陵派诗学理论与批评,有不少学者选择继续在钟、谭的文学创作这一领域深拓。一个重要的选题,是通过对诸如“竟陵体”、“钟谭体”、“钟伯敬体”的界定与求证,梳理该体派成立的来龙去脉,更准确地把握其风格特征。如李圣华发表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的《论竟陵体》,从明诗的历史演进中,追溯“竟陵体”的由来,认为它虽孕育于晚明公安派诗风,却是竟陵派诗人感受时代风会、追求诗歌创新的产物。论文以相对客观的评估,归纳出“竟陵体”以“隐秀”为旨归、“孤清”为诗趣,具有灵朴苍寒、不避险怪、用字细幽、以情所迫为词等风格特征,指出仅以“深幽孤峭”来概括它的特征,尚不够全面。沈金浩发表于《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的《论竟陵派出现的契机及钟谭的诗歌创作》,同样从时代风会出发,认为传统文人以古为高、蔑视俚俗的集体审美心理,是钟、谭反拨公安末流的基础,而晚明恶劣的政治环境,又令他们满怀失望与忧伤,以致缩回至封闭的内心天地,促使诗歌在理论上继续走背离兼济的“独抒性灵”之路,在风格上向冷淡、幽深、孤峭发展。刘德重、魏宏远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的《钟、谭“幽”“寒”心境与“竟陵体”之形成》,则立足于钟、谭个人性格、心境的探原,来追究“竟陵体”之成因。认为无论家庭环境还是时代、社会土壤,诗为心声,故而钟、谭“幽”、“寒”心境才是“竟陵体”形成的重要基因,“竟陵体”是一种“幽”、“寒”人格精神之诗化,其初始目的并非为反七子、公安而立。显然,论文乃针对历来“救弊”之说,强调对诗派自身存在价值的探讨。 三十年多易其稿,一本书写尽竟陵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