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逻辑

华为逻辑
作者: 路云
出版社: 贵州人民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59.40
折扣购买: 华为逻辑
ISBN: 9787221173379

作者简介

路云,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组织战略、运营管理咨询师,管理顾问。曾为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同时在多家企业管理研究机构担任顾问。多年来一直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并深入实地对生产制造企业进行专门的管理调研,对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多年研究经验。华为作为中国秀的企业之一,一直是其重点关注的对象。

内容简介

\"一  是飞蛾扑火,还是浴火重生? 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要英勇奋斗,我们不能像一只病猫,等待着,幻想特赦。 在刀尖上跳舞 我认为,我从年轻时候的困难到今天的困难,任何时候都存在困难,所以当前我没有认为特别困难。—— 任正非 如果说任正非不是一位“焦虑症患者”的话,那么,他至少也算得上是一个预言家。“萎缩和破产一定会到来”的论断让人记忆犹新,而“没有什么事物可逃脱衰退和死亡”也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华为虽未走向衰败,但它也先后经历了几次冬季的蛰伏期。1998 年,华为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成长为国内通信制造业霸主,甚至取代上海贝尔成为国内通信市场的领军企业。但此时,国内电信行业的局势却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电信市场的分拆。受电信市场分拆的影响,各地的电信部门都在进行组织调整和企业内部建设,因而网络建设工作也出现了停滞。面对这种局面,华为出现了自创业以来首次年增长率没有超过 50% 的状况。于是,任正非感受到了“寒意”。2000 年,纳斯达克股灾成了全球电信产业下滑的导火索,而中国市场也未能幸免于难,华为自然也要受到牵连。另外,由于策略的失误还错失了小灵通和 CDMA 这两大业务,更加阻滞了华为的增长态势。 同年,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阐述了“失败一定会到来”的观点,并预言“华为冬天”的到来。对于一个正处在上升发展阶段的企业而言,这一信息确实显得有些突兀,但任正非的猜测也不无道理。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头人,任正非当然也希望公司能够长期处于稳定发展中,太平的时间越长越好,但这却是事物发展规律所不允许的。结合当时的状况,任正非看到了一个自然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就要念着冬天的问题。我们可否抽一些时间,研讨一下如何迎接危机?IT 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一些。(因为)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的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我们完全没有做好不发展的心理准备与技能准备。 经济低迷将许多企业都带入了困境,但华为也借此寻找到了新的出路。此后,华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海外,开始调整海外业务 的进攻姿态。 2002 年,华为的整体销售额虽然下降了 17%,但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却增加了 210%。据统计,从 2000 年到 2004 年,华为的海外复合增长率为 122%。至此,华为已经恢复元气,仅 2004 年这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 460 亿元,实现了新的突破。 然而,就在这大好形势下,任正非第二次宣告了“冬天”的到来。电信行业已经回暖,所以,这一次是华为自己的问题。华为同其旧部李一男所率领的港湾之间的竞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电信巨头也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华为,开始注意其动向。英国的《经济学家》曾评论道:“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的崛起将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如此情形,那些跨国大公司又怎么可能坐以待毙?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思科就与华为发生了知识产权纠纷。 华为最终还是挺过了冬日的严寒,继续上路前行。到了 2009年,华为的收入从十年前的 152 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 218 亿美元,一跃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 然而,就在大家为此感到无比骄傲的时候,“冬天”的警报又拉响了,华为再次进入“过冬”预警状态。这次的“冬天”是就经济大环境而言的,但对华为来说其实称得上是“暖冬”。 经济危机确实波及了很多行业,但电信行业还是要继续发展的。糟糕的经济环境反而会促使人们在价格上多做考虑,而这恰恰对华为在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有利。\" \"★全面解读华为的商业逻辑 ★从0到8900亿元营收的成长秘籍 ★任正非白手起家30多年的宝贵经验! ★华为内部资料大公开! ★翻开本书,学习华为的核心治理架构和业务运作模式 ★以思维、战略、布局为框架,开启创业生存图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