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文艺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徽州八记(精)
ISBN: 9787539652436
琅琊山记 环滁皆山。山者,琅琊山也。 琅琊山处滁州城西南,属淮阳山地的东延余脉。 东晋之前本无名,当地人统称其“摩陀岭”。西晋末 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司马睿成 东晋元帝,此地借帝王之光,沾染上灵气。 至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 在此兴建宝应寺(即**之琅琊寺),将此山改名“琅 琊山”。 琅琊山有大小丰山等七十二座山头,总面积一百 一十五平方公里。山不高,*高的花山,海拔亦不过 三百三十一米。境内茂林幽洞密布,碧湖流泉成网, 动植物品种丰富,四季景观迥异。只可惜,很长时间 并未引来人们格外的垂青与眷顾。 “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所谓“欧公之 文”,乃北宋欧阳修之《醉翁亭记》也。 欧公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由河北都转运 按察使任上被贬谪到滁州任知州。第二年夏,于琅琊 山丰山脚下幽谷中发现一眼泉水,“俯仰左右,顾而 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亭取名为“丰 乐亭”,并撰文《丰乐亭记》。同年,与丰乐亭一山 之隔处,琅琊山开化禅寺的住持僧智仙为欧阳修建醉 翁亭。欧公常与同僚到此游乐饮酒,兼办公务,作《 醉翁亭记》以记之。 “两记”的问世,轰动一时。特别是《醉翁亭记 》,文字生动,语言精美,既赞琅琊山“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又因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间也”而成千古*唱,传诵至今。 北宋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应时任滁州知 州王诏邀请书写《醉翁亭记》并刻碑。珠联璧合的“ 欧文苏字”,使醉翁亭*名扬天下,让琅琊山愈名声 大震。 琅琊山并丰乐亭、醉翁亭等,遂成滁州一景。醉 翁亭列全国“四大名亭”之首,与丰乐亭一起,成历 来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并称“姊妹亭”;丰乐 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让泉合称为“姊妹 泉”。虽经历史沧桑,然屡废屡兴,生生不息。 《醉翁亭记》尽显欧公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怡 然情怀,或有人以为他因*贬守滁,有不问政事之嫌 。实不然也。 欧公自号醉翁,表面**于诗酒山水之乐,心中 想的还是人**稷。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欧公实乃忠君、忧民的践行者 。 老子云:“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 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欧 公深得圣人圣言之精髓,知滁时,行“宽简之策”。 欧公*:“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驰废,而民 *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亦即施政讲究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