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9.50
折扣购买: 新文新民新世界(梁启超家族)
ISBN: 9787513324465
胡志刚,1972年12月出生,河南确山人,历史学博士,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喜所,河北涉县人,1946年生,197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先后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天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启超研究会会长,以及美国黄兴基金会研究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特约研究员等。代表作有《中国近代史——告别帝制》《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留学通史》《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改革开放后,常往来美英法德日等国讲学与访问。
新会属亚热带气候,少寒多暑,炎热潮湿,严冬 无雪;花开四季,稻花香气逼人,桑园郁郁葱葱,柑 橘、香蕉等水果挂满树枝,著名的大葵扇行销全国。 但气候易变,往往一日之间,风雨凉热骤易,令人难 于应付。同时,会有台风侵扰,天灾伴随着人祸,不 时袭来。从晚清的多种文献来看,生活在这鱼米之乡 的人们,并不富庶。他们需要抵御各种天灾和人祸的 侵袭,再加上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所以生活相当艰辛 。艰苦的乡村环境养成了茶坑村民十分顽强的生活能 力。他们善于应付各种突然事件,勤劳俭朴,务实、 求新、自治、爱乡,崇尚封建义理,信神鬼而不乏迷 信思想,尊重知识分子,向往升官发财。这种乡风, 即使在有了很大变异的梁启超身上,也隐约地有这样 那样的反映。 清末的茶坑村实行一种带有一点自治色彩的乡绅 保甲制度。在梁氏宗祠“叠绳堂”设有本村的最高权 力机构——耆老会,由五十一岁以上的老者充任,年 轻的秀才、举人亦可为会员。耆老会又名“上祠堂” ,聘任四至六名年轻力壮能办事的男子为值理,其中 两人为会计,管理全村财务税收,另举保长一人,“ 专以应官”,但身份比较低。耆老会一般有会员六七 十人,但开会时有一多半人不出席,权力实际掌握在 少数几个人以及办具体事务的值理和保长手中。梁启 超的父亲就曾掌握耆老会权力三十多年。据梁启超在 《中国文化史》中记述:“耆老会议例会每年两次, 以春秋二祭之前一日行之。春祭会主要事项为指定来 年值理,秋季会主要事项为报告决算及新旧值理交代 ,故秋祭会时或延长至三四日。此外遇有重要事件发 生,即临时开会。大率每年开会总在二十次以上,农 忙时较少,冬春之交最多”。 耆老会设有自己的地方武装——乡团,由敢于争 斗的青年自愿报名,耆老会批准。团民备受优待,分 东西时可以领双份。每人或数人发一支枪,弹药则由 值理统一保管。有盗卖枪支弹药者,必从重处罚。乡 团定时操练,学一些武术和作战技能,有一定的战斗 力。在维护茶坑村社会秩序方面,乡团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当遇到外来侵略,又可发挥组织民众,保卫 家乡的积极作用。应该说,清末的乡团是较复杂而作 用多变的乡村武装集团。 茶坑村还设有江南会,类似我们今天的农村供销 社。乡民自愿集资,购买较为急需的布匹、日用百货 及柴米油盐等,同时收购村民出售的农产品和手工业 品,方便百姓,扩大交流。三五年后,所得利润少量 还给会员,早还者利少,晚还者利多,一般三十年内 还清。余下的利润多充公,用于村中公益事业。春秋 之季,江南会还贩运肥料和农具,颇受农民欢迎。一 些善于交往又经营有方的农民,积极参与到江南会中 ,借以渔利,偶有“以赤贫起家而致中产者”。可见 ,新会一带的乡村贸易还是较为发达的,这是清末商 品经济的勃兴在一个小角落的典型反映。 耆老会的主要收入是“赏田”。凡是村里新开垦 或淤积的土地,一律归耆老会掌管,通常情况下有近 十顷之多。租种这些土地的农户,每年要交40%的地 租。每到年初,很多人争着租地,竞争十分激烈,说 明茶坑村的土地并不富裕,也透露出这里无地或少地 的贫苦农民较多。如果欠租,是绝对得不到下一年的 耕种权的。此外,茶坑村的乡民对祭神拜佛和祭祀祖 先十分重视,所用的财物大都落人耆老会手中。耆老 会利用老百姓的这种心理,也会拿出一部分钱来拜神 祭祖,并把祭完后的肉(胙)分给村民。村民则把分 到肉(胙)视为一种殊荣,若得双份,则让大家羡慕 ;若未分得,则被视为奇耻大辱。尤其在春节,分胙 是梁启超家乡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