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第2集)(精)

掌故(第2集)(精)
作者: 编者:徐俊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掌故(第2集)(精)
ISBN: 978710112511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夏瞿禅承焘先生身边的岁月 雪 克 一 先生,浙江温州人。忠厚长者,向无机心,不通 政治,穆穆然,温温然,一学人也。 夏公不通政治,此举三例。 一是1958年“***”时,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 级学生鼓干劲,争上游,又红又专,组班子集体编撰 的《中国文学史》公开出版,广*关注。一时间,复 旦、北师大学子均有跟进成果。此风很快刮到了浙师 院,中文系学生奋起效仿,提出了“超北大”的响亮 口号,一鼓作气也赶出了一部。系古典组教师谁人不 知,“***”乃*中央三面红旗的组成部分,是当 时*大政治,切不可以纯学术观点对待这一新生事物 。说到原作得失,或附和,或委婉,莫不适可而止。 唯我夏公直言不讳,评价不高,竟脱口说出了“超北 大变成了抄北大”,当即遭到了学生的回击,终于被 拔了白旗。 一是同教研室蔡义江兄告我,也是“***”时 ,公问曰:“义江,三面红旗我知其二,国旗、*旗 是也,唯第三面是*旗还是团旗,实不能定。”答曰 :“全错。”公愕然。 一是1963年学期结束前,政治形势由于广州会议 的召开,一度宽松,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报告引用夏公 诗作“敢想容易敢说难,说错原来非等闲。一顶帽子 飞上头,拿它不动重如山”,意在调整知识分子政策 。一时间,无论教研室政治学习会,还是私下交谈, 都显轻松,同仁间又露笑脸。夏公这时早把思想改造 、反右、拔白旗、“灭资兴无”的挨批、检讨的经历 ,丢在了脑后,未免又“放肆”起来。可好景不长,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角吹响,夏公对此, 竟浑然不觉。 古典文学教研室老教授多,瞿禅公外,计有王驾 吾焕镳、胡宛春士莹和平湖陆维钊诸公,济济一堂, 向来是系甚至全校政治气候的风向标。开学后,** 次教研室的政治学习,本组教师外,还来了两位政治 系(或马列室)的老师,校*委副**兼中文系总支 **亲临主持,令人肃然,众皆默默。**点名让我 作好记录,要求原话一字不漏。我知不善,不禁惶惶 ,唯有领命而已。山雨欲来,风已满楼,久经运动, 谁不谨言颂圣,唯我夏公仍唱暑期前之老调,毫不收 敛。会后,**嘱我带上记录到夏老家,让他认真审 查一遍,不管他在会上原话如何,如想改,尽量改; 不要马上带回,可以明天去取。**的一番话,让我 颇费斟酌,心思不定。这些话表面看来,是为批夏搞 一份靠得住的材料作依据(经本人改定,难以推到记 录之言非其本意身上),但我多年在他领导下工作, 颇知他的办学理念和为人。凭这一句“想改尽量改” ,似不难看出有些想放夏公一马的意思。怀着这样的 心情,见了夏公。本想明确告知又一场批判风雨就在 眼前,但实在不敢。问题是夏夫子实在太不懂政治了 ,他是政协**,说不定在什么场合以表扬我的话说 了出来,那我的下场比他老人家的被批,可就遭厄多 多了。*后只能说一句“务**看*近的报纸”,离 开时又补了一句“别忘了啊”。本以为会有效果,谁 料到修定之稿,凡改动处,都*直白、*明确、*露 骨,让人啼笑皆非,徒唤奈何。后果自是可想而知了 。 问题当然严重,可充其量也就是不容声辩的批判 而已,对夏公而言,树大招风,这类经历已不止一次 ,多一次忧患,说不上伤筋动骨。坦然处之,熬一熬 也就过去了。比起1957年反右期间,为保护自己早年 博学多才的弟子任心叔铭善先生免*戴帽之罪,一度 深夜失眠,多次劝任向*检查认错,并为其开脱而无 果,弄得心力交瘁,公内心的压力与痛苦,恐不可同 *而语。P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