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河北教育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7.00
折扣购买: 以心为舟(林清玄典藏作品集)(精)
ISBN: 9787543498365
真正的贱民 佛陀居住在舍卫城时,每天都会与弟子一起上街 乞食,其 中有一位衣着华丽的婆罗门,自以为是上流社会的人 ,虽然常 常布施给僧侣,心里却看不起出家人,把他们看成是 “首陀 罗①”一样的贱民。 佛陀于是为这位上流社会的人,讲了一部《贱民 经》: 一人若是易怒、愤恨、凶恶、伪善、授行邪见、 欺瞒他人,即是贱民。 在此世间,若是有人令众生受苦,此人不具有 慈爱众生之心,即是贱民。 若有人摧村围城,与人为敌,即是贱民。 无论是在村中或在树林中,若有人盗窃、抢夺 他人的物件,即是贱民。 若有人欠债不还,以无债为词,欺瞒债主,即 是贱民。 若有贪彼财物,袭击旅客,夺其所有,即是 贱民。 若有人或为己利,或为他利,或为财物,而作 伪证,即是贱民。 若有人或以力夺,或得同意,得其亲友之妻, 即是贱民。 若有人能力可及,不事孝养其年迈双亲,即是 贱民。 若有人殴打或以言语刺伤其父母、兄弟、姊 妹,或其配偶双亲,即是贱民。 若有人受人询问,却供彼邪恶之见解,阴谋破 坏,即是贱民。 若有人行邪恶事,不欲人知,覆藏行恶,即是 贱民。 若有人至他人住处,受其饮食,不思回报,即 是贱民。 若有人以不实之言行,欺骗婆罗门、沙门①或任 何前来乞讨之人,即是贱民。 若有人怒言以对,拒给进餐时前来之婆罗门或 沙门任何食物,即是贱民。 若有人深陷无知,吝于布施,谤彼少施,即是 贱民。 若有人骄傲自夸,贬抑他人,令人不齿,即是 贱民。 若有人激怒他人、吝啬、具恶欲、妒忌、粗 鲁、不知羞耻、不畏行恶,即是贱民。 若有人羞辱佛陀或其弟子、居无定所的僧人或 居士,即是贱民。 若有人并非阿罗汉①,谎称己是,乃盗窃之最, 实为梵天以下诸世间,贱民中最低劣者。 方才所提及的,皆为贱民。 一个人并非自出生而成婆罗门。端赖其行为始 成贱民,端赖其行为始成婆罗门。 《贱民经》很短,因为现在已不太流传,所以我 把它附在 这里。 佛陀借这部经典,在打破内涵与外相的颠倒。世 间人往往 以貌取人,用外貌来断定一个人的价值。例如,认为 有钱、有 名、有权的人就是婆罗门、上流社会。如果用内涵作 准则,那 只不过是贱民,是偷了国王衣服的山羌人! 可叹的是,这个世界颠倒已久,内在的品质越来 越被忽视, 外在的、表面的、肤浅的、物质的、欲望的,反而成 为衡量之 标准。 杀害向导,祭祀天神 从前,有一群商人,想到大海去采宝藏。 大海茫茫,先要找一个向导,才能进入。于是, 大家寻寻 觅觅,终于找到一位很好的向导。 既然有了向导,就一起出发去寻宝。有一天,来 到一个旷 野,有一座神庙,必须用一个活人做祭祀,才能通过 。 这一群商人,便聚在一起商量:“我们这一群人 ,都是亲戚 朋友,怎么能杀害呢?只有这位向导与我们无关,可 以用来祭 祀天神。” 于是,大家一起把向导杀了,祭祀天神。 祭神仪式结束后,才发现迷失了道路,不知道往 什么方向 走。最后,穷途末路,统统死光了。 这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呀!想要进入佛法的大海 采取珍宝, 必须修行善法作为导师,如果破坏了善行,就会陷入 生死的旷 野,永远没有出离的时刻,甚至堕入地狱,变成牲畜 ,化作饿 鬼,长远受苦。就像那些要入大海寻宝的商人,杀害 向导,迷 失了津路,最终困陷而死! 原典·杀商主祀天喻 昔有贾客,欲入大海。 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 即共求觅,得一导师。 既得之已,相将发引,至旷野中,有一天祠,当 须人祀, 然后得过。 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尽是亲属, 如何可 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 即杀导师,以用祭祀。 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宝,当 修善法行 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 途①(涂), 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 ,终致 困死。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