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念只是不见(精装典藏版)(精)

不是不念只是不见(精装典藏版)(精)
作者: 偃月公子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9.50
折扣价: 25.68
折扣购买: 不是不念只是不见(精装典藏版)(精)
ISBN: 9787550241022

作者简介

偃月公子,本名徐昌才。祖籍夜郎古国,栖居星城长沙。一生爱好徜徉山水,纵情诗文,挥洒性灵。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香港《文汇报》专栏作家。著有《恋上大唐诗生活》《宋朝那些诗生活》《梦回唐诗千百度》《唐诗不妨这样读》等。

内容简介

第一辑一生一代一双人 白鸥飞处带诗来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诗人的灵感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迷恋。 对于诗人来讲,只要心怀诗意,则目之所遇,耳之所 闻,肤之所触,心之所悟,皆可为诗,皆有意趣。宋 代诗人俞桂就是一个留心生活,钟情自然的有心人, 其诗《过湖》记录了诗人湖面荡舟,远观近察的种种 诗意,生动形象,空灵雅致,诗情飞扬,给读者带来 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 诗人的双眸犹如一架照相机定格了瞬间的美丽, 亦如一台摄像机,记录了变化的过程,动静相宜,远 近搭配,使诗歌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画面美,引人入胜 ,诱人遐思。 小船轻轻离开湖岸,湖面泛起细细涟漪,一圈一 圈,荡漾开去。清晰的水纹一丝一缕,闪闪烁烁,吸 引着诗人的双眸。天空阳光朗照,暖意融融,令人浑 身舒畅。阵阵微风吹来,带着梅花的清香,沁人心脾 。时节已是晚春,梅花瓣瓣飘零,或随风去,或跟水 走,或成泥土,说不出的伤感和怜悯。 诗人用一个“正”字来表现这种凋谢的凄美和怜 春惜花的无奈。梅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征,是清高人格 的写照,是冰雪精神的折射。她离开枝头,悄然逝去 ,一朵朵,一瓣瓣都映入诗人的眼帘,深深刺痛诗人 敏感的心。不过,从诗歌前两句所描写的整体氛围来 看,还是令人愉悦舒畅的。日暖水漾,风吹花香,行 舟水面,观赏春景,令人心旷神怡,令人心意摇荡。 诗人的用词也很有滋味。用“移”写小船划动, 动作轻巧,几近无声。用“别”写小船离开湖岸,难 舍难分,令人心动。用“暖”写日,可见丽日晴空, 波光粼粼,画面唯美,可感身心陶醉,妙不可言之幸 福味。用“香”写风,可知风吹梅香,扑面而来之清 爽。用“落”写梅,可见梅花凋谢,随风起舞之无奈 状。一字一词,皆关情景,皆合心意。诗情浸润在字 里行间,诗意挥洒在春风梅香里。 诗人就是诗人,体情察物,至纤至微,传情达意 ,妙不可言。“水纹”常见,难见诗意,可是诗人没 有忽视,没有不管,而是细细观赏,用心品味。他从 水纹扩散中看到天光云影共徘徊,他从水纹闪烁中看 到物我同游皆画意,完全可以说,在诗人笔下,眼中 扩展的是水纹,心中绽放的是高兴。一个“开”字, 多么轻柔,多么温婉,诗人对水波的迷恋,对风光的 难舍,全都凝聚在“开”字当中。 诗歌前两句是写近景,诗人融入风景当中,诗心 沉醉波光之上;诗歌后两句是写远景,诗人与风光保 持距离,诗心融进画卷之内。远方,湖岸相连之处, 群山起伏,连绵不断,青山如黛,静默无语,山外有 山,山峦相连,渐渐苍茫,诗人觉得呈现在自己眼前 的不是一片山,而是一卷画,横展开来,风光无限。 湖面上空,青山前面,无数白鸥,翩翩起舞,由远而 近,迎面飞来,山水增添亮色,画面充满灵动。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了,他不是总在冥思 苦想,搜肠刮肚地寻找诗句吗?眼前这轻舞飞扬的白 鸥就是一首灵动的诗啊,远方那苍茫缥缈的山峦就是 一幅曼妙的画啊!诗人大喜!真是应了那句话,“踏 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静默的山是诗, 庄严肃穆,无语千年。敏捷的鸥是诗,轻快自由,欢 欣鼓舞。碧绿的水是诗,清澈明亮,闪闪发光。飘落 的花是诗,朵朵芬芳,随风飘散。暖和的日是诗,明 媚动人,温暖身心。徐徐的风是诗,夹杂幽香,沁人 心脾。一切是诗,诗是一切。只要这颗心像暖日一样 灿烂,这个世界就光芒万丈;只要这颗心像白鸥一样 飞翔,这个天地就生机勃勃。 和诗人一起荡舟过湖,和诗人一起闻风起舞,和 诗人一起陶醉山色,和诗人一起神往白鸥,和诗人一 起晒晒暖日,和诗人一起闻闻花香,你会觉得天地写 满了欢乐,万物充满生机,万象纷纭皆是诗,诗情画 意在我心。是啊,有好心情就有好诗歌,有好风光就 有好灵感,这首《过湖》诗,灵感和喜悦并存,风光 与诗意相融。读进去和诗人一道品味山水,走出来和 诗人一道回味无穷,是山水激发诗人的灵感,是诗歌 带给我们快乐,诗歌和山水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君山如黛亦如云 荆江口望君山 郑震 荆江江口望漫漫,一白无边夕照寒。 只是青云浮水上,教人错认作山看。 古代诗人多愁善感,观山望水,妙语天成,留下 了许多传世名篇。宋人郑震于淳祐六年(1246)十月 ,从重庆出发,乘船沿长江东下,赴荆州,路过荆江 口,远眺洞庭浩渺,君山隐隐。诗人有感人生志节, 挥笔写下《荆江口望君山》。 诗人行船至荆江江口,已是黄昏时候。诗人于瑟 瑟寒风中,于动荡江波上,看到了一幅奇异壮美的图 景。八百里洞庭汪洋浩瀚,无边无际,一片银白。一 轮夕照,缓缓西沉,余晖照射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天 朗气清,寒意袭人。湖中漂浮的君山,远远望去像青 云一样,似山似云,隐隐约约,几乎难以辨认。诗人 内心倍感惊奇,世人都说那是君山啊,可诗人觉得, 哪里是什么君山,分明就是一朵漂浮在银白湖面的青 云嘛。世人错了,被君山欺骗了,你说好笑不好笑? 诗歌一、二两句主要表达一种远眺洞庭夕照的感 觉,境界苍茫,视野高远,意象壮美,情调悲壮。诗 人极目远方,洞庭浩渺,银白一色,冬日辉映,寒波 动荡,无边苍凉弥漫江天,无语凝重涌上心头。 有两个词,特别值得关注。“望漫漫”,既见视 野辽阔苍茫,又见心绪迷茫困惑。夕阳下的眺望总是 充满动荡,充满迷惘,不知道诗人要到荆州去干什么 ,不知道等待他的又是怎样的人生,只隐隐约约感觉 到他双眸忧郁,心头沉重。“白”字用来描写秋冬的 湖面,无边无际,纯然一色,白得寒冷,白得凄凉, 白得悲壮! “夕阳”自然含有萧索凄冷之意,残阳如血,苍 凉天地,光明马上消逝,黑暗即将来临。“夕阳”就 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线啊。这个黄昏,诗人拥有的就 是一轮苍凉夕照!眼“望”而迷茫,“白”水而冷凄 。夕照而苍凉,所有的景色都充满“寒”意,所有的 诗意都凝聚“寒”凉。 诗歌三、四两句描述了一种心理错觉,错认有云 似君山,似与不似苍茫间,非常奇妙,非常有趣。当 然,其间还是隐含一个比喻,君山如云,翠色似黛, 加之白茫茫的湖光水色,青白相衬,自是一道壮观风 景。以云喻山,化大为小,化重为轻,化实为虚,化 静为动,鲜活地刻画出动荡湖水之上君山给人的奇妙 感觉,似乎君山也是动荡不宁的,似乎君山也像飘拂 的青云一样,显得轻盈空灵。 刘勰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意溢于水” ,此诗观山望水,情意生发,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联 想。 近代学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四中曾这样评 价此诗:“君山实非山,乃一方式平岛,绝无峰峦, 故四面望之,皆如一玉界尺,横在水面,此诗颇得真 相。”郑诗人以云写山,无峰无峦,成团成块,的确 高妙。 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如此写君山:“遥望 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浩瀚洞庭,白浪翻 滚,诗人将它比作一张白银盘;小小君山,青翠如黛 ,诗人将它比作一枚青螺。壮阔山水,在诗人笔下变 为一件小巧玲珑的工艺品,供人细细把玩,细细品味 。这种化大为小,举重若轻的笔法实在令人称绝。 唐代另一个诗人陶雍在《题君山》中如此写道: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将翠绿君山 比作临镜梳妆的仙女的发式——螺髻,俊秀美好,妩 媚动人,写足了君山的魅力。相比两位唐代诗人的构 想,郑震将君山比作漂浮水上的一朵青云,奇思妙想 ,才调相继,各擅胜场。似乎青云之喻更空灵,更高 迈,也更缥缈。 另外,还需要补充一点,郑震是南宋理学家,穷 究天理,讲明道学,诗中青云说,是不是也隐隐透露 出诗人的心志情怀呢?元代诗评家柴志道如此评说: “先生人物昂然,气节挺然,谈古喻今,无不得当, 惜不见用于时。”(《三山郑菊山先生清隽集序》) ,柴先生认为,此诗体现出了诗人昂然挺然的人生志 节。郑震的儿子郑所南亦有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效忠故国,不仕新朝,可谓一 门忠义,享誉千秋。当然,就郑震此诗来看,这番心 志表现得比较隐晦含蓄。 晚风寒林动灵鸦 晚风寒林(其一) 杨万里 已是霜林叶烂红,哪禁动地晚来风。 寒鸦可是矜渠黠?踏折枯梢不堕空。 诗人就是诗人,多愁善感,灵思妙悟,所见所闻 ,所行所为,无不饱含诗意,无不折射情思。为一片 枫叶经霜耐寒而钦赞,为一阵晚风寒凉砭肌而担心, 为几株树木枝叶脱落而伤感,为一只乌鸦飞舞寒秋而 欢呼,双眸摄取山川风光,诗心烛照如画景物。宋代 大诗人杨万里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而且 悟性很高,情感很丰富的诗人,他的小诗《晚风寒林 》(其一)不仅描绘如画风光,更点示神思妙语,给 人以启迪,给人以触动。 深秋时节,寒风瑟瑟,落木萧萧,山川大地一派 枯索惨淡。诗人特别注意到那些经过严寒秋霜拷打的 树木,叶叶泛红,烂漫深褐,遍布山林,装点寒秋, 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激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诗 人为之叫好,深情赞美。可是,他又担心,这晚来的 疾风,“气势逼人”,一阵强过一阵,搅天动地,扫 落万木。这些深红浅红的林叶,又如何经受得了它们 的摧残呢?情感很细腻,心理很周折,既为霜林红叶 欢欣鼓舞,啧啧称赞,也为秋风无情扫落红叶而伤心 忧虑。 一个“烂”字,点明霜林红叶的热烈醒目,流光 溢彩,红得鲜艳,红得灿烂,展示出它光华美丽的一 面;当然,这也意味着霜林红叶红透了,红到极致, 随时有脱落枝头,随风凋零的结局出现。杜牧曾经咏 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拿二月春 花来比照经霜枫叶,烘托枫叶的火红灿烂,生机勃勃 ,毫不衰颓,毫不沉寂。相比而言,杨万里笔下的红 叶则要凄惨一些,悲戚一些。 一个“哪”字表示反问,是“怎能”、“哪能” 的意思,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担心之意。这些在严寒 秋霜中瑟瑟发抖的红叶,哪能经受得了秋风的吹打呢 ?不忍之心,悲怜之意,全在反问之中。李清照有词 云,“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是愁 绪满怀的词人喝几杯小酒,暖暖身子,温热心灵,又 哪能抵御得了凛冽的秋风呢?人是如此,愁不耐寒, 弱不禁风,树叶亦然。杨万里笔下的红叶似乎就是一 位弱不禁风的女子,经受不了寒风秋霜的拷打,处境 堪忧,命运悲惨。 和秋风猎猎,万木萧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迎风 而上、机警腾空的乌鸦。诗人感叹道,那遍体漆黑的 乌鸦莫非是在卖弄机变智巧?只见它踏折了树梢枯枝 却依然展翅腾空,何等机灵,何等矫健,又是何等勇 敢!踏折枯枝,照常理说是很危险的事情,乌鸦会跌 落地面,甚至头破血流,当场殒命;可是,诗人眼前 这只乌鸦却像变幻魔术一般,不但不坠地,反而扇动 翅膀,轻盈腾空,高飞远去,在诗人眼前勾勒出一道 优美的弧钱,真是太神奇,太绝妙了! “矜”字用得好,传达了诗人的感情。“矜”是 自夸、卖弄、自吹自擂之意,这儿不是贬义词,而是 贬词褒用,极言乌鸦的自信、自得心情和机警应对的 本领,它也像人一样,机智聪明,能够从容应对突发 情况。踏折枯枝,根本算不了什么,小菜一碟啊! “不堕空”三个字,从否定方面写出了乌鸦的机 灵敏捷,令人赞叹。乌鸦是一道亮丽而灵动的风景, 它充满活力,不惧寒秋,无畏风霜,迎难而上,机智 应对,展示出一种深秋时节难以见到的精神风貌,这 是诗人的发现,也是诗人的觉悟。我们相信,诗人心 中就具有那么一种精神,像寒秋山林中的乌鸦一样奋 勇抗争,生生不息的精神,现在这种精神,借灵巧的 乌鸦展现出来了。 乌鸦,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并不是一个美丽绝伦 ,人见人爱的形象,相比黄莺,其形不美,其声不好 ,其态不雅,令人厌恶,令人憎恨。但是,杨万里作 诗一反传统,别出心裁,赋予乌鸦崭新的思想意义— —临危不惧,奋勇抗争,机警应对,巧妙变化。活生 生一个挑战者的形象,有心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到生活 的态度和生命的风采。 ……(P0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