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赠礼(精)

以法为赠礼(精)
作者: (泰)阿姜查|责编:卫威//王明毅|译者:法园编译群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6.30
折扣购买: 以法为赠礼(精)
ISBN: 9787100099868

作者简介

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之一,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长达数十年,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

内容简介

真正的给予 人们过世俗的生活去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 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上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 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 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 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你自己试试:你想要让 你的心平静,于是你坐了下来,且试着使它平静,如此这 般,你将会痛苦,试试看吧。我们的方式可精致多了:我 们去做,过后就放下,做了就放下!仅此而已。 一开始,我们以心中的某种欲求修行,我们不断在修 行,但我们知道那样并不能满足欲求,于是我们会继续修 行,直到我们达到一个境地——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 么,而是为了放下! 有些人修行是为了想要证得涅槃,然而这种欲求并不 能让我们获得它。“希求”平静是自然的事,但却不真的 正确,我们必须毫无所求地修行。而你会问:“如果我们 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什么?”答案是,我们什么也得 不到!无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因 此,我们修行不要去得到什么东西。 那些修行是为了想得到什么的人,就好像来找我洒 “圣水”的人一样。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想要得到圣水 时,他们说:“因为我希望活得快乐舒适而无病痛!”如 此一来,他们将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 报;然而在佛教,我们做事却没有“得到”的念头。世俗 人必须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 们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 生、超越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 想到这里,实在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停留。人们住在一 个“家”,这“家”是“有”和“执取”。离开家到一个 没有家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总是与 “有”和“执取”同住的。如果我们不能执取,我们不知 道该怎么办,我们感到失落;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愿离 开家趣向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那儿没有什么, 什么也没有。 看看这里的屋顶和地板:上端是屋顶,代表“有”, 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个“有”;但在地板和屋顶之间的 空间,却毫无立足之地。一个人可以站在屋顶或站在地板 上,但却不能在“空”的空间上。没有“有”的地方,那 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说,我们说彼涅槃就是此空。 人们听到这儿,他们会退后不前,他们不想前“往”涅 槃,他们害怕,如果他们那样子做了,他们便再也见不到 他们的孩子和亲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 你们长寿、美丽、幸福、健康。”这使得他们非常高兴, 他们爱听这些,而若你开始谈到空,他们便不想要听了。 他们执着了“有”!但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而具有美丽 的外观?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有着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 福的吗?没有!但当我们说“长寿、美丽、幸福和健康” 时,他们却真的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