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风情(上坨乡遗恨)

小镇风情(上坨乡遗恨)
作者: 宋振邦
出版社: 当代世界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小镇风情(上坨乡遗恨)
ISBN: 9787509013021

作者简介

宋振邦(笔名行吟者),辽中县茨榆坨人,1936年生,早年就读于辽宁省实验中学,后考入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计算机所,现在于河南油田设计院工作,系中石化作协会员,有《猎人之子》、《干山之旅》等著作出版.

内容简介

首先,我们铺开地图。从坐标位置来看,这串地 名**符合明长城略图中那段边墙的走向。而且这条 线与那段长城的位置一样,在辽河东侧。显然,这段 长城是为了防范河西的女真族的。其次,让我们实地 考察一下,那段边墙有无可能在这串地名连线的以西 或以东。先看西侧,那儿有一条小河——“蒲河”, 在它的流域**着一些河水泛滥和内涝留下的水洼、 泡子与湿地,这地方根本不适于构筑土城;再看这条 线以东,那里也有一条河——浑河(沈水),再向东 便接近辽阳城下。从战略上来说,那也不宜筑边。唯 有潘建台——茨榆坨、南三台这条线与辽阳的距离十 分恰当,既有一定的回旋空间,又不太远,跑马要不 了两个时辰。而且如这一线失利,还有浑河屏障。* 后,也是*重要的理由,这一线确实残存着“边墙” 和土台,还有以这些遗迹命名的地名。这些足以说明 它们正是明长城的遗址。明朝管从山海关到鸭绿江的 这一千二百里未包砖的边墙叫“界壕”,以区别山海 关、八达岭那样砖结构的长城。 从上述事实和分析,以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残 存的烽火高台和历经五百余年未被磨灭的古长城遗址 中不难看出:茨榆坨并不是可以让人随便写成别字的 无名小村,它曾经是一座边关重镇,并且有一个赫赫 威名——“长胜堡”。我上小学的**天,便唱过那 支“校歌”: 坨村本巨镇长胜古堡名. 吾校巍然此区中。 历经诸乡亲惨淡以经营, 而今规模备组织已完整。 教重智、德、体, 莫固步自封, 校训标明二字“诚”与“恒”。 吾等同学齐努力, 迈进无止峰。 将来学品大有成, 母校之光荣! 从这歌的词义和那维新的格调来看,当创于清末 。这也许是它能在伪满洲国还得以传唱的原因。歌的 曲调属于进行曲,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我记得,我 和小伙伴们每唱起这支歌,特别是到它的结尾,便尖 起嗓子,奋力嘶叫:“将来学品大有成,母校之—— 光荣!”这时,那教音乐的纤弱的女老师便皱起眉头 。虽然脚踏风琴回响着昂扬的旋律,但她心里似乎正 由于相反的预感,体验着一种无奈的悲悯。 如今,能够记得这校歌的词句、吟咏它的曲调的 人,怕已寥寥无几。因为我们只唱到二年级,光复后 便停止了。 坨村不但是历**的重镇,而且风景优美。在它 的南边三里许,有一片花木繁茂的果树园。那是许多 家的:有财主的,也有自耕农的。面积有二三平方里 ,村人叫它南大园或南岗。每逢春季桃杏花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