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武汉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18.80
折扣购买: 一次完全读懂佛经
ISBN: 9787543050853
根据佛教历史,佛教的创始人是古 印度人释迦牟尼,他生活的年代大约是 在公元前566~前486年,那时正值中 国的春秋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释迦牟 尼,我们有必要对当时印度的情况做一 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500多年,是古印度的经济空 前发展的时期。由于铁器和新的生产技 术开始普及,古印度的农业高速发展, 特别是在恒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的发展 格外显著。随着农业的发展,古印度的 手工业也发达起来,出现了许多分工细 致的专业。尤其是商业往来,不仅商品 交换比较频繁,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城市 的形成和繁荣,国王以城市为中心进行 统治,王权日益巩固和扩大,国王被认 为是“人中最上者”,具有很大权势, 地位也得到空前提高。这时,随着社会 财富的增长与各国王权的上升,争霸战 争在各国之间不断发生,人民承担着沉 重的负担,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和国王 的残暴统治,或者逃亡到边远山区,或 者出家修行。 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文 化界相应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有一支名 叫雅利安人的游牧民族从高加索、中亚 一带侵入印度西北部,带来了以吠陀为 代表的雅利安文化,后来,随着雅利安 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的混合同化,雅 利安文化也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 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婆罗 门教。根据婆罗门教教义,古印度人被 分成四个地位不同的种姓,即婆罗门、 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通过四种姓制 度,雅利安人将社会各等级的社会职责 明确规定下来,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与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公元前6世纪,由于恒河中下游地 区经济的急速发展和列国之间的兼并战 争,古印度的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激烈 的变动,这在思想文化领域得到敏感的 反响,一股新的思潮一一沙门思潮兴起 了,并与婆罗门教合称为两大思潮。沙 门思潮的组成比较复杂,观点繁多,归 纳起来,可分六大流派,佛教称之为 “六师外道”。这六大派别基本观点 是:世界的基础是物质,一切事物的产 生、发展和消亡都是偶然的,世界上不 存在天堂,也没有来世。就在沙门思潮 形成的基础上,佛教产生了,从某种意 义上来讲,佛教的教义本身其实也属于 沙门思潮的一支。 在我们简单了解公元前6世纪的印 度以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情况与中国的 春秋时期的情况是如此地相似,在孔子 生活的年代,佛教的历史也逐渐展开。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