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57.96
折扣购买: 《孙子兵法》解读(第2版)
ISBN: 9787300331416
黄朴民,男,浙江诸暨人,1958年生于浙江绍兴市,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1978年至1988年先后就读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和山东大学历史系。撰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中国兵学思想史》《兵家学派研究》《孙子兵法十八讲》等;主编有《中国兵学通史》《孙子探胜》等。学术成果曾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好书”等多项奖励。
春秋时代战争频繁,诸侯列国争霸与兼并一日无已。《孙子兵法》当然要反映这一时代特色,这就决定了孙武在战争问题上鲜明地提出慎战与备战并重的主张,换言之,“安国全军”是孙武战争观的基本主线。
孙武对战争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孙子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既然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所以孙武多次告诫并提醒统治者,必须慎重对待战争,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火攻篇》)对于那种缺乏政治目标和战略价值而轻启战端的愚蠢做法,孙武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并要求战场指挥者做到“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
然而主张慎战并不意味着反对战争。《孙子兵法》提倡慎战的主旨,在于强调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应当遵循新兴阶级的功利主义原则,即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这种既重战又慎战的观点,使孙武的战争观念既不同于儒、墨的非战主张,也与稍后法家嗜战立场有所区别。由此可见,孙武的慎战出发点是“安国全军”,以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孙武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鉴于战争不可避免,战争对社会经济、国家前途的巨大影响,把准备战争和指导战争的问题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做到有备无患:“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这就是说,要把立足点放在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敌人不敢轻易发动战争的基点上。
基于慎战和备战并重的战争观念,孙武逻辑地推导出用兵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一个“全”字。所谓“全”就是全胜。《孙子兵法》中提到“全”的地方有十余处,最主要的篇章是 《谋攻篇》。孙武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高明的战争指挥者应该做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从而实现战略、战役、战斗的全胜,即“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孙武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主张,认为指导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谋略,其次是展示强大的兵威慑服敌人,至于“伐兵”“攻城”,那就等而下之了。由此可见,孙武的“全胜”思想,实际上仍然是其慎战和备战思想在作战指导上的反映。慎战与备战、重战思想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 《孙子兵法》十三篇中。
如果不得已进行战争,孙武主张实行进攻速胜战略。他明确提出,从事战争的目的是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军争篇》),即掠取他国的人力物力资源,扩张版图,在争霸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 《九地篇》中,孙武更以明确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进攻战略:“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孙武这一战争观,是符合新兴势力的要求的,是与社会大变革的潮流相一致的,具有突出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