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师大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4.00
折扣购买: 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学校学科建设研究(基于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的案例)
ISBN: 9787303257430
陆云泉,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曾任北京一零一中学教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黄鸣春,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课程与教材、教师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刘军,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化学教研组组长。
"片段一: 本书是石油分校化学教研组高端备课部分成果的固化,也是高端备课项目第一次以学校学科组为单位展示教学研究的成果。合作之初,北师大高端备课团队与石油分校首先确定了研究指向——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毫无疑问是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互动带来的。因而,我们将工作重心放在学校学科组建设这一核心任务上,通过学校学科组建设来推动学科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中,依托课堂教学这一教师专业学习发生的重要现场,学科教师在教学改进中的成长和变化得以真实而生动地体现出来。因此,本书选择以化学学科教师们的教学课例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研究的具体表现成果来组织内容。在北师大高端备课团队的指导下,化学教研组教师选择以“行动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过程。这种超越“教学案例集”的写作方式对教师们而言既是一种新的学习,又是对自身已有教学观念和行为的再认识以及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深度反思。 片段二: 石油分校“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学校学科建设研究”最终形成了各个课例的教学行动研究报告。在教学行动研究报告中,教师们从不同版本的教材处理差异、自身多年的教学困惑以及学生常见的学习困难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界定本节课所教内容的功能价值以及对应的认识方式(或认识模型),并进行关于这一课例相关内容的文献综述;以这些作为理论基础,阐述自己在备课、试讲及正式讲三个行动环节的具体行动、策略和反思;最终呈现正式讲的教学过程,并基于正式讲自己对课的亮点和遗憾进行的反思给出教学建议;最后,整体给出结论和启示。从这些行动研究报告和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了以下的研究发现。 一、教师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观念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开始重新认识了教学设计、实施和改进的基本要素。 第一,教师意识到由点及面,进而系统分析所教内容的重要性。 第二,教师能够依据已有条件更多样化和更科学地分析学情。 第三,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时意识到需要首先进行教学定位,即三维目标的定位。 第四, 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更加精细且富有逻辑,对教学五线索(知识线索、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情境素材线索、认识发展线索)的设计与落实更趋精致化。 第五,教师基于认识模型进行教学的能力逐步发展起来。 第六,教师开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注重运用学生思路外显的教学策略。 第七,教师关于教学实验的认识有所转变。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 石油分校化学教研组教师自身教学方式的转变直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外显的一般性学习行为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关于具体知识的认识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有了思考的角度,能够在测试中表现出相应的能力。 学生普遍能够参与更多的学科实践活动,一方面,石油分校化学教研组为学生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并有一部分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活动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同时伴随着学生讨论等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具体主题内容的认识方式,如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二维图、认识电化学的认识模型、认识有机物的认识模型等,均逐渐成为深化认识的有力工具,并在研究课后测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学科能力测试中也表现突出。" 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化学教研组在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高端备课”项目组的指导下,注重学校学科组建设,以常规教学课为抓手,以研究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学科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书将教学课例以“行动研究报告”的形式记录和反思教学改进过程,既有从教师教育研究者的视角去透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转化,又有从教师研究者的角度反思和提炼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可为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育教学研究与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