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23.27
折扣购买: 努奥洛风情(精)/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
ISBN: 9787539968919
诺贝尔基金会文学奖颁奖典礼官方致辞 发言人:诺贝尔基金会主席亨里克·舒克 (1927年12月10日) 瑞典文学院将192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意大利 作家格拉 齐亚·黛莱达女士。 格拉齐亚·黛莱达生于撒丁岛小城努奥洛,她曾 在那里度过 了自己的童年与青年时光,当地自然的风光和淳朴的 民风深深地 镌刻在了她的脑海中,并化为她日后文学作品中的灵 魂与精神。 黛莱达可以从她的闺中窗格里一眼望见不远处的 余余山脉, 漫山黑影般覆盖着的浓密森林,以及那些锯齿般挺立 的灰色山峰。 在光影瞬息的变幻中,远处此起彼伏的石灰岩山脉时 而身披紫罗 兰色,时而又穿上柠檬黄或深蓝色的外衣。远远望去 ,真那珍图 的雪峰在阳光的照耀下时隐时现。 努奥洛与世隔绝般地独立于这花花世界,那些为 数不多的造 访者一般都是骑着马儿前来,男人驾马在前,女人坐 在男人背后。 在这里,唯一能给这日日单调乏味的生活注入一丝活 力的便是那 些节日的到来:努奥洛人既庆祝传统宗教节日,又欢 迎流行于此的 其他民间节日。每每值此狂欢时刻,人们都会在一些 主要的街道 上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成长于这样环境中的格拉齐亚·黛莱达,自然而 然地形成了 一种别具一格的、原始质朴的生活观。例如:在努奥 洛,成为一名 强盗并不可耻。黛莱达曾借其小说中的农村老妇之口 讲道:“你认 为那些强盗土匪都是坏人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 们只是一群 渴望施展身手卖弄技艺的男人罢了。以前,男人们都 外出打仗去 了,可如今无仗可打,他们也仍需释放自己那点争强 斗狠的欲望, 于是他们只有去抢劫盗窃,或去偷村子里的牛。但所 有这些并不 是为了作恶,只是在以某种方式展现着他们的能耐和 力量。”在努 奥洛,抢匪是相当受当地人同情的,赶上他不巧被抓 获进了监狱 时,当地农民对此可是有个极富情感的说辞:“他有 麻烦了。”通常 这个抢匪最后是能够免于恶名加身的,事实上,当他 从监狱回到老 家时,父老乡亲们还会用一句“这简直是小事一桩” 来安慰他呢。 族间仇杀至今仍是撒丁岛的风俗,能让自己的仇 家血债血偿 的人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对于复仇者的背叛甚至等 同于犯罪。 一位作家曾这样写道:“即便再多出三倍赏金缉拿复 仇者的人头, 整个努奥洛也不会有一个人出卖他。在这里唯一有权 威的法则就 是:崇尚人性力量,藐视世俗威权。” 在努奥洛这座受意大利本岛影响甚微的小城镇里 ,在荒蛮本 真的美妙自然的怀抱中,在淳淳质朴的伟大族群的熏 陶下,黛莱达 在一个圣经般纯洁单纯的家庭里慢慢长大。她曾这样 写道:“一般 情况下我们女孩子是不能随意出门的,只能去教堂做 弥撒或偶尔 到乡间散散步。”黛莱达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她 和其他当地中 产阶级家的孩子一样,只能在当地的学校里学习。她 的家人平日 里只讲撒丁岛方言,后来她是在家庭教师的辅导下学 习了意大利 语和法语。尽管她不曾受到广博的教育,但她却熟知 并热爱着家 乡的民歌和歌颂圣人的赞美诗,还有那动听的民谣和 摇篮曲。有 关努奥洛的传说和习俗,她也是了如指掌的。照撒丁 岛当地标准 来看,黛莱达的家境算是比较富裕的,这使她有条件 在家读读意大 利文学著作和一些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但这也 是她所能接 触到的全部文学了。尽管如此,这位少女却表现出了 对于文学的 极大兴趣,她十三岁就创作了具有荒诞风格的悲情短 篇小说《撒丁 岛的血》(1888年),并成功刊载在罗马的一份报纸上 。然而努奥洛 的乡亲们却毫不欣赏黛莱达的“出格行为”,他们认 为女人的精力 只应该放在料理家事上。好在黛莱达并未因此而屈服 ,反而全身 心地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去。1892年出版了《撒丁岛 之花》,1896 年《邪恶之路》公之于众,1900年的《山中老人》、 1903年的《艾利亚 斯.波尔图卢》等作品也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令她声 名鹊起,从此 她被誉为意大利最杰出的年轻女作家之一。 实际上,黛莱达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发现:是她真 正意义上深入 发掘了撒丁岛。十八世纪中叶,欧洲文坛上掀起了一 轮新的文学 运动,当时的作家们已经厌倦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创 作套路,他们 需要些新的思维。他们的运动很快就与另一股势力一 拍即合,这 股势力与卢梭的一个观点诞生于同一时期,这就是: 崇尚不受文明 戕害的人的自然状态。由这两股势力形成的新学派着 实推动了浪 漫主义大潮的进程并为之不断添砖加瓦。这一学派将 其最新的奖 励颁给了黛莱达的作品。诚然,在对地方风情与农民 生活的描写 上,光是意大利本土,黛莱达就能找到很多这方面的 前辈,所谓意 大利文坛中的“地方主义作家”一派,确有着久负盛 名的几位代表 作家,如:维尔加(Verga),因其所描绘的西西里岛 而著称;福加查 罗(Fogazzaro),他曾生动地描写了伦巴第一维内托 地区。然而论 及对撒丁岛的认识,非黛莱达莫属。她熟知家乡的每 个角落,二十 五岁时才首次离开故乡努奥洛,鼓起勇气到撒丁岛首 府卡利亚里 市去。在这里她遇见了马德萨尼(Madesani),并于 1900年与之结 为伉俪。婚后黛莱达与丈夫移居罗马,在那里她整日 忙于写作与 家事之间。在她刚开始移居罗马后的创作作品中,撒 丁岛仍是不 二的主题。1908年出版的小说《常春藤》就是这一时 期的代表作 品。然而在《常春藤》之后,黛莱达创作中曾有的浓 郁的地方色彩 就开始逐渐减淡,如1925年最新发表的这篇小说《逃 往埃及》,当 然这部小说也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青睐。现而今黛莱 达在艺术创 作上显然愈加纯熟,但她仍像当初创作《邪恶之路》 和《艾利亚斯· 波尔图卢》时的那个自己一样,认真、雄辩、质朴无 华。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