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君悦文集(上下)/丝路文库/(上册:回望中国的西北角;下册:剪一缕阳光照亮你的生命)
ISBN: 9787507545685
君悦,女,原名马君,自由作家,青海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绿荫》杂志副主编,因幼患重疾(先天性脊柱畸形)而残疾,但生性坚强乐观,直面磨难,素以信仰自勉,但生命未息,自强不止,至逝世之前,仍在艰苦创作。君悦作品见识卓越,大气磅礴,弱小身躯中似蕴含无穷力量倾之于笔端,心血之作《回望中国的西北角》系列广受关注,续作清代篇时,却不料噩耗突传。 其中篇小说《玫瑰凋零暗香存》在全国*的文学网站“榕树下”获得“社团推荐精品小说”的荣誉;并著有长篇小说《剪一缕阳光照亮你的生命》等作品。 君悦文集的作者简介
丝绸之路上的唐时明月 这是突隆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块黄褐色——黄土高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部。 站在这块黄褐色里,我一次次地回望。黄土沟壑会凿进多少历史的离合悲欢?寂静的大漠会袅然历史怎样的吟啸歌哭?…… 1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展开中国的历史卷帙,战火硝烟将其熏得焦黄。卷帙的褶痕里,杜甫的《兵车行》犹粘着霉斑,扯着蛛网,合着新鬼旧鬼一起恸哭—— 公元 756 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北边起事,反叛唐帝国。接着,潼关破,叛军压境,玄宗皇帝惊慌逃往西蜀成都,长安转眼沦陷。杜甫目睹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帝国,在劫难面前的仓皇悲恸后,不禁怆然涕下。这阴天冷雨打湿的诗句,吟得凄凄惨惨慽慽。姑且,我们按史学家的观点,将唐玄宗、唐肃宗时的安史之乱,看作是唐帝国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向衰的分水岭。 昏聩的帝王,跋扈的蕃臣,从内部蚀透了的唐帝国,不堪兵乱的一击,摇摇欲坠起来。这方黄褐色上一季比一季、一年比一年冷冽的季风,吹殒了司马迁“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a”的诳言,也吹凉了唐帝国的勃勃雄心。都城东迁了,经济重心东移了,中华文明也随之东渐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周秦汉唐,立国西北”就能“抚柔天下,气象博大故国祚绵长 b”的神话破灭了。这块黄褐色从此蜕变为一粒“蛮荒”的沙,游离在传统中国之外。 也就是从那时起,宗教的神秘熨贴着战争遗留的疮痍,润濡了从黄土到人心的每一寸干涸,风啸马鸣的调子驱赶了几个世纪的荒凉。 1935 年香港《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这里进行了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时事的考察探究后,著成了“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中国的西北角》。 于是,这块黄褐色就以一个朴拙的名字——中国的西北角,从伏羲女娲的传说中走来 ;从老子出关的《道德经》里走出 ;从古时边塞的诗行中走来;从游牧文明铁蹄的扬尘中走出;从“瑷珲—腾冲线”(1935 年,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划下的一条中国人口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气候分界线,同时也是文明分界线)的彼端走来,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晰和具体,挤进了现代传媒的语境,闯入了大众的视野。 生活方式的非儒教化、信仰的多元化——中国的西北角,终于被传统中国谅解、包容,并接纳。尽管带有些许的鄙夷和蔑视。 在此之前,她一直在中华文明的留白处茕茕独行吗? 19 世纪伊始,世界上没有哪个文明、没有哪片蛮荒不被西方的“普世文明”辉耀,不被西方的“好奇”征踏。这不,19 世纪末,蓝瞳金发的探险家、学者就先于中国人自己,嗅到了中国西北角历史的厚重、神秘及丰繁。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德·霍芬 (F. von Richthofen) 在甘肃和新疆考察。从东面千里迢迢而来的商队引发了他的思考 :这是否就是古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运送丝织品为主的贸易通道呢? 思考将历史的碎忆、时空的断点重新拼合、缝缀。 “丝绸之路”——一个写实又写意的名字(德文作 Seidenstrassen,英文作 the Silk Road)被李希德·霍芬第一次标注进了他所著的《中国》一书 :“从公元前 144 年到公元 127 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 路线。” “丝绸之路”这四个字,首先在西方从名词概念走向了学术研究。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 (A. Herrmann) 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 :这条始于汉代、匿于明末,东起长安、西至罗马,横跨欧亚大陆的陆上商贸大道,因有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辗转于此,故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英国人斯坦因来了,法国人伯希和来了,美国人华尔纳来了,俄国人科兹洛夫来了……仅 1876 ~1928 年,到达中国西北角的探险队就有42 支。从来没有接待过“洋鬼子”的西北角,那时是否有些手足无措?惶惶不安呢?不管怎样,这些“洋鬼子”探险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深入荒漠腹地,涉入生命禁区,惊醒了丝绸之路的点点记忆 :黑城遗址——西夏至元代丝路的走向 ;莫高窟——佛教东传的生命印迹。 但,他们不单单是探险家。 他们走时,大箱小箱,车载马驮,裹挟走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西北角沉眠了几千年的历史物证。车辙的尽头,是一座座盗空的墓穴,一面面剥离的壁画,一间间洗劫一空的经房……憨朴的乡民震怒了,抄起铁锹、斧撅吓退了华尔纳再度的抢夺,却未能吓退撕割中国的西方社会的贪婪。 之前的 1860 年,圆明园熊熊的烈焰,焚毁了西方文明的“假面”。世界的良心被炙痛了。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一支羽笔,直刺“文明”的内核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勾当。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 :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强盗叫英吉利。今天,他们以一种所有者的天真,炫耀着圆明园里的灿烂古董。我希望,铲除污垢后解放了的法兰西把这些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的那一天将会到来。” 而闯入中国的强盗又何止法兰西、英吉利? 西北角赤目怒睁,眈看 19 ~20 世纪初世界的畸形——强盗镀上了“学者”的金粉,“文明”伸出了掠夺的黑手,殖民霸权挤压得正义和真理不停欹斜。 时至今日,流落在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无论是圆明园的还是西北角的,仍在强盗的诡辩浪潮中(2002 年 12 月 9 日,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 18 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一致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流失文物的原产地国家。他们辩称文物为整个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文物收藏无国界,而且声称他们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先进,能更好地保存这些文物,如果把文物归还给原产地国家,因落后的技术和管理,将使文物遭受进一步损坏 a)无望地诘问:回家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文物是人类智慧的遗珠,是历史的记忆。文物只有回归到她的原生地,这份记忆才会完整,也才会完美。 正如最近获得“2014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的著名作家敏洮舟所说,“在读完她的扛鼎作《回望中国西北角》(其中一篇)后,在惊奇中合上书册,便急急打电话给黄保国先生,询问君悦是何许人!粗知身世,更觉震撼。重读奇文,直觉陡峭雄奇,写史视角独到,撰文气象万千,是近年穆斯林文坛中难得一见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