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爱与美的交响
ISBN: 9787550047709
范藻,国内知名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教授,曾任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系主任、文化与传媒系系主任等,现任教于成都锦城学院,为学术带头人。出版文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专著10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还创作了50多篇辞赋、大型朗诵诗和情景诗剧并被镌刻展示和用于舞台表演。
百年中国现代美学,以王国维的生存本体论 和梁启超的社会本体论开始的两大美学思潮,也 可视为是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在其中此起彼伏的,还仍旧是 “生命”与“实 践”的冲突。可以说,“生命还是实践”,是百 年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问题。 在生命美学的起点问题上,潘知常的生命美 学之所以迥别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关键是他对 人类生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那就是“超生命 ”与“原生命”的辩证统一。这在他2019年第三 期《文艺研究》上发表的《实践美学的美学困局 ——就教于李泽厚先生》里有了精彩的阐述,指 出人类生命的“超生命”与“原生命”的二重性 现象,由此衍生出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二重生 命、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二重需要、体力和智 力的二重能力、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二重创造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二重文明、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的二重生活,等等。因此“人的生命也 是一样,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如果说原 生命是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第一次诞生,那么超 生命就是文化给予人类生命的第二次诞生,“只 有人在自然赋予的本能生命基础上所创造的支配 本能生命的那个生命,才是属于人所特有的生命 。因此,生命是基因加文化的协同进化,生命也 是自然与文化的相乘,或者,生命还是自然进化 与文化进化的相乘!人的生命,并不只是大自然 的赋予,而且是人自己的生命活动的作品。” 美学的起点就理所当然的是这个感性之躯与 理性之魂的“身心一体”之鲜活生命。面对如此 之“常识”,置身如此之“语境”,还会有人罔 顾事实、置若罔闻地“顾左右而言他吗?”如果 有,那还真可谓老黑格尔叹息的:熟知非真知! 其实,美学研究的起点问题?与其说是一个 历史学的考证,不如说是一个思维学的考古;又 与其说是一个思维学的考古,还不如说是一个感 性学的考据。历史学的考证,如詹姆斯˙乔治˙ 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金枝》可佐证;思维 学的考古,如米歇尔˙福科的社会语言学著作《 知识考古学》可印证,那么,感性学的考据呢? 这还需要进实验室验证或到大自然考察、用计算 机建模吗?当然是不需要的。 潘知常在早在1991年出版的《生命美学》开 篇就紧扣“因审美而审美”的题旨,他在沐浴着 “生命之光”的温煦中,深情地道白:“自我这 只鸽子,一旦飞出混沌的地平线,生命的天空就 意味深长地发蓝了。”然而,“在生命的万里云 天,偏偏煽动着死亡之神的黑色翅膀。”于是人 类踏上了“真实生命”寻找的慢慢路途,没有想 到,其结果竟然不是希望与憧憬,也不是美好与 幸福,甚至也不是奋斗与抗争,而居然是由痛苦 中国当代生命美学的研究已蔚为大观,而作为这一学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的潘知常,其生命美学思想在揭示生命的意义上,紧扣审美活动,以“自由”为动力,以“信仰”为追求,立足于“美”的解析,瞩目于“爱”的境界,阐述了美学的起点是生命而不是实践;在审美与生命的关系上,认为既是因审美而生命也是因生命而审美,不但联系中国现实反思了审美文化的意义,而且着眼于生命理想论述了“我审美故我在”,更是体现理论探索与审美实践的“知行合一”,还通过中西美学比较,建构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