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像场——当代空间展示设计

拟像场——当代空间展示设计
作者: 柳棱棱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55.86
折扣购买: 拟像场——当代空间展示设计
ISBN: 9787568089623

作者简介

柳棱棱,艺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讲师。曾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策划及设计研究,包括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展陈策划研究、中国设计博物馆(筹)策划研究、世博会博物馆空间艺术计划策划设计研究等;并多次参与国内外主题活动艺术策划及设计研究,包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艺术策划与设计研究、美国纽约“天下华灯”空间艺术计划策划设计研究、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文化创意系列活动策划设计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入选“为中国而设计”第九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十二星座纪念币》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博物馆泛教育空间的情境化设计研究》发表于国家级期刊《油画》;《叙事到顿悟:“一体化情境体验”策略驱动博物馆创新设计研究》发表于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观察》。

内容简介

通过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媒介发展历经了从“信息传达”到“拟像建构”的范式转移。展示媒介在这样的拟像化发展趋势中,围绕超真实、模式和内爆特征,形成了“展示内容超真实化”“建构模式叙事化”和“展示空间超维化”三个层面的转变。由此,推导出空间展示设计从“信息场”到“拟像场”的范式转移,进而提出建构“拟像场”成为当代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诉求与价值目标。本节将围绕“拟像场”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定性分析与理论建构,深入剖析拟像场的具体概念、内涵与特征,为进一步廓清当代空间展示设计的本体与外延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一、拟像场:超真实的超维时空感知场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书试图对“拟像场”做出如下定义:拟像场是以观众感知为中心,利用叙事建构思维与影像逻辑,连接所有展示媒介,构建具有超真实性的“超维时空感知场”。它使观众能够超越当下时空,实现超真实的感知体验。拟像场既包括客观媒介形象场,又包括主观感知形象场,如图3-27 所示。具体内容如下。 (1)拟像场是一个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始于策划师与设计师对意义建构过程的整体设计,完成于“观众”对意义消解和二次重构的过程。 (2)观众作为拟像场的核心,既是拟像场的建构者,又是其传播者。 (3)拟像场中所有展示媒介及展示技术相互渗透,叠合并嵌入以观众为核心的展示环境中,形成一个强耦合的有机整体。 (4)超维时空作为拟像场的核心媒介,既包括物理性的实体空间,也包括各种媒介空间和观众的感知空间。 (5)超真实是拟像场的外在表征,是展示媒介界面与观众感知界面消解内爆的区域,也是展示媒介与意识环境融合的超维时空场。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真实的,也是虚拟的。 (6)“影像逻辑”作为当代观众感知世界的主流方式,是实现展示内容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也是实现超维时空感知的基础,更是叙事建构思维的视觉化表达。其核心手法――蒙太奇,具有将不同媒介时空组接的能力,被深度嵌入拟像场的建构过程中。 在第三媒介时代,媒介的传播方式从“单向传播”转向“沉浸传播”,从“媒介技术观”进入“媒介本体观”,媒介形态从“分散”走向“融合”,这一切都预示着当代媒介形象走向超真实的拟像。习惯了拟像化生存的当代观众,不再执着于对展示信息机械性的接受与解读,而是乐于通过展示媒介,参与到展示意义的建构过程中。智能移动传播媒介、高速信息传播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成为兼具社会性与数字性双重人格的超媒介,为展示媒介与观众的关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同时,也促使当代空间展示设计从展示内容超真实化、建构模式叙事化和展示空间超维化三个层面交织演进,最终形成从“信息场”到“拟像场”的转变。拟像场作为一种超真实的超维时空感知场,成为当代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诉求与价值目标,这也必将带动展示媒介内部各要素的进一步变革,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形态特征与传播模式。 本书为理解当代空间展示设计的本体与外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利用范式理论中范式转移的历史性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审视空间展示设计的范式转移,并从整体的转移变化中对其本体性问题进行深入辨析。基于对空间展示设计范式转移的宏观分析,明晰当代空间展示设计的范式特征与发展趋势,探寻当代空间展示设计的设计观、内在价值取向、内在模式以及设计策略等核心问题,回应当代空间展示设计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时代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