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3.90
折扣购买: 赵一曼传
ISBN: 9787100158671
李云桥,1953年生,辽宁省昌图县人,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曾任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研究和博物馆内容设计工作。参与大型博物馆内容设计十几项,其中“黑土英魂——东北抗日战争时期烈士事迹”“东北抗联圣地——梧桐河抗日历史”陈列设计获国家博物馆十大精品奖。出版专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军史》,发表论文和人物传记几十篇。
第一章 翠羽·丹霞·伯阳嘴 一、丹霞女儿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省宜宾县人。 宜宾位于天府之国四川南部的神奇丹霞地貌带。 丹霞地貌如同朝霞映空,呈现鲜红色,土质细而黏重 ,养分不高且具酸性,适宜生长楠竹、桑树、茶叶、 柑橘和水稻、小麦、花生、油菜等农作物。 川南义宾(今宜宾,旧称叙府),是古焚人最早 栖身的地方。传说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开荒拓野,建 造家园,因此被誉为披荆斩棘的人,故在人字上面加 个“棘’’字,称为“焚”人,是我国西南的土著少 数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焚人就在川南义宾建立 了“焚侯国”都城。 宜宾地区“东距泸水,西连大峨,南通六诏,北 接三荣”,金沙江、岷江于此交汇始成长江正流,沟 通中印古道的“南丝绸之路”由此延伸。优越的地理 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更令秦皇、汉武等历代政治 家、军事家瞩目。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 发生在这里。在漫漫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焚、藏、 苗、汉等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辉煌 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 相传,明末清初,有一支李氏家族,溯长江而上 ,来到宜宾东120里的这片丹霞浅丘地带,于依山傍 水之地,垒石建房,落脚谋生,开垦荒地,从此在这 里定居下来。为使子孙后代都能记住他们是先哲老子 的后裔,故以先祖李耳的名号“伯(bǎi)阳”自居 ,因宜居之所都建在山嘴上,故称伯阳嘴。难怪写第 一本《赵一曼》传记的张麟、舒扬(何家栋)在书中 感叹:“离河不远的山腰上,有个叫白杨嘴的小村。 这个孤独的山村,前后左右都被绿竹包围着。奇怪的 是没有一棵白杨树。” 李氏家族按亲族辈分,在相距500米远的凸形小 山丘的山嘴上建起三处院落,共二十几户人家。上冲 口叫上伯阳,下冲口叫下伯阳,而正面突起居中的叫 中伯阳。按道家“天人合一”的方位学说,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伯阳嘴是典型的宅居风水 宝地。 这三个小村落都背依丹壁青山,面向沟谷平川, 一条河床布满石头的小河在村子边流过。一年四季, 这玉带般的石头河水从无断流,总是翻着白浪,奔腾 向前,经过千回百转最后汇人长江。 赵一曼就出生在翠羽丹霞、茂林掩映的中伯阳。 1905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七),在这秋风 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里,中伯阳上上下下都在忙碌 着,准备迎接一个婴儿的诞生。户主李鸿绪走进高大 庄严的正房堂屋,在祖先灵位前上一炷香,他希望妻 子蓝明福给他再生一个儿子,使李氏家族的香火越烧 越旺。子夜时分,东厢房里传出了婴儿清脆的啼哭声 一个从来不曾全面讲述过的赵一曼,从一个柔弱的南方女子到一个叱咤风云的抗日女英雄的传奇故事。 白马红装女政委 抗日英雄赵一曼 真实的历史 细节的披露 作者20多年的研究成果 一部抗日英雄的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