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责编:白华召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ISBN: 9787513350365

作者简介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随《新京报》创刊,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宗旨,以“阅读需要主张”为核心,坚持以书的文化价值为取向,聚焦国内外优秀的作家、作品、书评,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体验、文化现象等,将热点传播和深度访谈相结合。

内容简介

写在前面的话:她们走过的路(节选) 文/青青子 2021年7月,我们在新媒体发布了该系列的开篇文 章。打头的是这样一段话: 无论是高校教席,还是学术成果发表,越往象牙塔 的顶端走,女性的数量就越少。事实上,当一个女性决 定从事学术事业,她所面临的限制无处不在:“女博士 是第三种人类??”“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读书有什么用,女孩子总归要嫁人的??”在高等教 育阶段,诸如此类的声音试图阻止女性踏入科研大门。 而当她们进入高校系统,生育、家务劳动等“天职”, 则将她们挤出更多的机会之外?? 然而,即便不断遭遇贬抑与打压,我们依旧看到, 越来越多女性投身学术志业,汇流进学术共同体。对她 们来说,学术研究不仅是事业、爱好,更是体认自身, 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朴素的想法:让更多女性学者 被看见。 当女性决定投身学术事业,她们需要克服多少阻碍 ?是否存在属于女性的学术传统?在“重男轻女”的学 术体制中,涉水前行的女性学者如何找到自我的参照? 她们的同行者又是谁? 回头来看,这段话尽管真诚,却只讲出了故事的一 半。这一半是基于我们对于选题的认识和有限的经验。 而更重要的另一半,则是这些学者回馈给这个选题的: 当她们投身学术,她们亦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贺桂梅的办公室,我还问过她另一个问题:“当 你在青年时期接触了这些女性主义理论,再回过头看生 活中女性的处境时,会感到愤怒吗?”她对我说:“当 时肯定是有的,但我现在都差不多忘记了。其实我们之 所以感到愤怒,是因为无法对这样一种感性的、具身性 的不平等体验做出解释,我最有感触的是学术真好,因 为它可以给我们解释,将这些感性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 前行的力量,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性别问题之中,它也让 我们能对更广泛的社会处境有同情、共情与关切。” 类似的表述几乎出现在每个学者的采访中。相比于 她们所经历的限制、歧视与不平等,真正给予她们力量 的,的确是在学术中收获的自由。而自由,像福柯说的 那样,不是说不受任何限制,而是在承认既有的历史条 件的前提下,去改变那些偶然的、可以重新打开的地方 。哪怕是裂开一个小口。 那么,不如让我们重新改写最初的发问: 当女性决定投身学术事业,她们获得了怎样的自由 ?她们用什么样的声音、语言描述这个世界?身为女性 的身份和经验,如何与她们的研究、她们的生命相关联 ?她们又如何试图改变男性所开启的学术规范与标准? 写到这里,还需要交代一点。这一系列之所以是学 者访谈,在于它主要聚焦的是她们的学思历程和她们所 做的研究。人物经历当然重要,但就像波伏瓦始终坚持 的说法,“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的思想”。 ————性别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今天,女性主义一路高歌,女性整体的生存境况是在恶化,还是在改善? 为什么年轻人都在拒绝内卷、开始躺平? 疫情后,世界将去向何方? *聚焦性别身份困境,献给同样遭遇不公、有过困惑的读者的动人之作 *是思想脉络的回溯与梳理,更是“大转折时代”的阐释与前瞻 *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忠实记录的真实心声 风靡东亚的社会学者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研究大佬戴锦华,火力十足、写辛辣影评的毛尖,开大陆非虚构写作之风的梁鸿,青年新锐包慧怡……她们始终站在思想前沿、身处转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