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弟子规/国学经典
ISBN: 9787520804509
李毓秀(1650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在年轻的时候师从同乡学者*冰壑游学近20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古代,孔子被 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博学 者之一,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 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等。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 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晚年时候,着手整理古代文献,并办起了私学, 招收了很多弟子。据说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出类拔 萃的就有七十二人。曾子是其中*出色的弟子之一。 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年)姓曾,名参,字子 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勤奋好 学,颇得孔子真传。有一次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 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通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 ,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的。你 知道这种理论指的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要指点他高深道理,于是,立刻 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行礼 ,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指教。 ”这表现了曾子渴求知识、尊重老师的品性。 曾参第二次出来做官,内心较前一次有了很大变化, 他说:“我当年出来做官是双亲在世,三釜微薄俸禄也令 人感到十分快乐;自那以后再次出来做官,三千钟丰厚俸 禄也赡养不了双亲,所以我心里觉得很悲伤。” 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像曾参这样至孝的人,可以说 做官却想着俸禄的多少是没有过错吧?” 孔子说:“曾参的心思已经跟俸禄联系起来了。如果 内心不想着俸禄的多少,那会出现悲伤的感情吗?对待俸 禄心无所思的人,他们看待三釜乃至三千钟,就像是看待 雀儿和蚊虻从眼前飞过一样啊!” 当时十釜等于一钟,原来三釜足够,后来三万釜仍不 够,虽然通货膨胀占主要原因,但按照孔子所说,心无所 系之人,会埋怨时代变化吗?他的意思是说,与时俱进, 并不是埋怨时代变化,而是跟着时代前进,用现在的心态 对待现在,而不是用过去的心态对待现在。 曾子后来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以 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具有极其宝贵 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他在儒学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孔子的孙子孔伋曾经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因而 ,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是儒家思想承前启后的重要 人物。 P2-3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学者。他从小就勤奋好学 ,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 济度*。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 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