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华安基金世界资本经典译丛

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华安基金世界资本经典译丛
作者: (美)斯蒂芬·韦恩斯|译者:张兴旺//郑佩芸
出版社: 上海财大
原售价: 31.00
折扣价: 24.10
折扣购买: 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华安基金世界资本经典译丛
ISBN: 7810987534

作者简介

斯蒂芬·韦恩斯 20多年来一直撰写有关股市和交易的书籍。他是《观察家报》(The Observer)的商业副主编,并一直为《卫报》(Guardian)、《独立报》(Independent)、《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y)以及设在纽约的《每日交易》(Daily Deal)工作。最近,他已把写作与建立和经营多个公司结合起来,并了解到了很多交易的实际运作方式。韦恩斯也是一位活跃的股票投资者,已为许多上市公司提供过咨询服务。现在他住在中国香港。他是畅销书《生活在危险年代》(The Years of Living Dangerously)的作者,书中主要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斯蒂芬·韦恩斯是《东方快讯》(Eastern Express)的创始主编。《东方快讯》是一份在中国香港出版的开拓性日报。

内容简介

沃伦·普雷汉克(Warren Primhak),38岁,是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分支机构德意志亚洲证券亚洲太平洋公司(Asia Pacific)(前日本公 司)现金交易的负责人。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交易者,是从最底层开始了解 股票交易的。他通过自己的才智和经验获得了股市惊人的知识,并一路奋斗 到了资深交易者的位置。 在投资业中似乎存在一种官与兵的区别,这反映在那些交易股票以及那 些管理和分析股市的人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中。这一点在本章中的这两位身上 反映得非常突出。 普雷汉克是伦敦人,说话速度快,头脑反应敏捷,尽管他一直在海外工 作,但是他仍然满口伦敦腔。他总是粗话连篇,而这在比较文雅的投资银行 圈内不太受欢迎。 他开始为专做美国股票的英国股票经纪人斯宾塞·桑顿(Spenser Thornton)当信息员。他从这次经历中所获得的永久性感想是实现结算的价 值。换言之,即用所有的书面工作恰如其分地进行和完成交易的细致工作。 当他一步一步地向上奋斗的时候,他发现这是“人们想当然的一部分工作, 是削减费用实践中首先出问题的地方,不过这是你的确需要人们具有长期工 作经验的地方。如有差错,你会在这个地方输掉大量的资金”。在巨大交易 量的压力下出错的几率非常大,普雷汉克讲道。他说,在有压力的时候,股 票经纪人最易受损也最有可能惹麻烦。 1983年,他加盟到了一家世界领先的专事保监服务的富道银行(StateStreet Bank),于是他对此的体验更深了。过了一年,普雷汉克转到霸菱银行远东 分行(Barring Bank Far East),在那里,他开始在交易部门工作,后在1985年转到了交易席工作。 当时,在股票的买卖者和交易者之间存在着更多的直接联系。现在,他 说,链条上可能有8个人,包括基金经理人、分析师、销售经理、中央交易 席位等。每一方对交易均能提出不同见解。在恐慌之时,两件事可能发生: 其一,他们都可能抱同一观念,即认输的时候到了,并相互确认此种看法; 其二,有许多人参与买卖的实际情况可能会使得在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延缓 决定的做出。普雷汉克非常喜欢各方的集体智慧转向认输的时刻。他说:“ 这是买进的时机。” 然而,在1985年,当时他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做出此种判断。幸运的是, 他有一位化名为克里斯蒂夫·希思(Christopher Heath)的顾问,在这位顾 问的领导下霸菱银行在亚洲股市上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尤其在日本股市,希 思判断非常准确,他认为日本股市正在酝酿一次大牛市。普雷汉克在交易者 中脱颖而出,于是被调往东京负责交易席的工作,正好赶上1987年的股市暴 跌。复苏很快,但普雷汉克后来发现自己遇到了新的危机,以他个人看,痛 苦之极,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公司。1995年,尼克·里森的流氓交易活动使 得霸菱银行陷入了瘫痪。到那时为止,普雷汉克是总部设在中国香港的亚洲 交易区的总负责人。尽管许多其他管理人员离开了公司,但他仍然留下来协 助整理银行瘫痪留下的烂摊子。烂摊子收拾好后不久,他陷入了另一场危机 ,泰铢在1997年的贬值是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其主要副作用是影响了亚洲股 市。 当下,普雷汉克受聘于德意志亚洲证券,是日本以外亚太地区的现金交 易负责人。他负责从蓝筹股到上限股票的一切交易和执行。普雷汉克与同僚 们坐在香港的长江实业中心(Cheung:Kong Centre)56楼的敞开式平面交易 室内。从交易室俯视海港,景色十分迷人,但交易室的人很少注意这一景色 ,假如他们抬头看,更有可能是扫视一下挂着的、转播美国有线电视网(CNN )和CNBC财经电视台的巨大电视屏幕。 普雷汉克的桌子上放着4台电脑,他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点击其中的2台 电脑屏幕上,与此同时,他高声叫买叫卖,对着与海外交易室相连的话筒讲 话,接听其他电话以及抽空与同事说说话。“你能够同时听四到五组交谈。 ”普雷汉克一边对着显示他的一笔交易的成功的显示屏满意地点头,一边说 。他不时地喊出一个大单,他希望有许多人填此大单。“我有100万(他指定 的一种股票)要出手。”他喊道。几秒钟内,有人就带着填写了部分的卖单 回来了。 钱就是通过进入股市以确保靠微小的百分点的交易的安全赚来的。交易 者不把自己看成感伤主义者。普雷汉克也不例外:“我对任何事情的钟爱都 不超过两秒钟。”他开玩笑地说。一分钟前还是廉价买进的股票突然又成了 廉价卖出的股票了。 “我像管弦乐团的指挥一样。我叫喊、尖叫、叫嚷以及开玩笑。我把这 件事做了重新安排,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重新安排交易。” “抓时机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尽量创造条件,我们尽力在一定的股票中 控制行情。为此,你需要熟练掌握信息,你需要知道在哪里提供资产折现。 ”这个游戏的名字将叫做“定价独裁者”。实现这一目的,先需跟踪相对少 数的股票,然后确定“我们持有这些股票的量比其他人的要大。这意味着有 这只股票交易的人不得不到你这儿来做交易”。普雷汉克听起来好斗,像鹰 一样盯着他的交易位置,确保这种竞争不让他的交易者所保护的位置变得更 好。 普雷汉克是三次股市大跌的过来人,亲身见证了由于里森不计后果的交 易所导致的英国最著名的金融机构之一的分家。这使他的态度更加保守,与 第一面给人的印象相去甚远。 普雷汉克不完全赞同地说:“总体上说,我们交易圈的人是乐观的。因 此非常情况发生时的真实情况是,你预想一种他们如此考虑的情景,因为股 票已跌去很多,所以他们的情绪不可能再低下去。不过,事实上,他们的情 绪可能低落,会低到99%。”这就是为什么他感兴趣于股票的根本分析并十 分清楚其风险,尤其是客户中存在的信贷风险。 1987年,就在他刚到东京,全球所有的股市几乎一下子都在暴跌时,有 关风险的学习曲线便加速变陡,令人不寒而栗。由于他从未经历过真正的危 机,所以他根本就未做任何准备。如此没有经验的人不只普雷汉克一个人, 因为他所在的交易室里坐满了新来的人,他们没有把握该怎么办,但起码认 为危机用不了几天就降临了。“我毫无经验,因为我从未见过此类事,但我 不敢相信我所谓的有经验的老板们的反应。” 没过多久,公司的交易者和管理层出现了重大分歧。毫无疑问这是令人 惶恐的局面。“我来到交易室,眼前尽是卖单。根本没有买单。期货市场已 彻底崩溃,没有止损制度(与现金市场不同,在现金市场中,一旦股市下跌 一定的百分比,日本政府就会强行实施交易终止政策)我无计可施。” 即使在那时,他回忆道:“还根本未意识到情况糟糕到什么程度,情况 变得更加糟糕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其他金融工具可以出售。”暴跌的头一天晚 上,他与—位客户出去喝了一点酒。“我一生中精神从未有过这样的崩溃。 那位客户实际上在发抖,因为他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到了股市中。”普雷汉克 的老板准确地说并未发抖,但“他们已是目瞪口呆。他们忙个不停地开会, 同时等待海外来人,以想出应对之策”。由于全球的时间差,所以每天日本 股市的开始交易最为重要;在日本的交易者不得不等上8个小时才能得到欧 洲股市的信号,再等大约5个小时,纽约股市才开市。这使得具有大量海外 客户的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因为他们没有参照公司总 部的情况是不敢贸然行事的。 P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