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之南

济水之南
作者: 牛国栋
出版社: 山东画报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济水之南
ISBN: 9787547410493

作者简介

牛国栋 男,长期从事旅游及城市题材的纪实摄影并致力于海内外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开发利用等课题研究。自1998年开始,先后举办了“我看美利坚”摄影个展;《青岛·济南双城记》摄影个展;《守望——城市风情》摄影个展。2003年出版摄影文集《济南乎》,成为济南历史上首部以街区文化为构架的图文专著,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平时喜欢品茶和听古典音乐,对茶道多有研究。

内容简介

古城足迹 从最早的家园城子崖,到济南命名地东平陵城, 经西迁济南 郡治与古历城合二为一,再到升格为济南府成为山东 省会,济南 的城市发展轨迹繁复而纠结。 1928年春,年仅二十七岁的北京清华学校(清华 大学前身)国学研究 院人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吴金鼎来到济南,打算到当 时隶属于历城县的东 平陵城遗址进行田野考察。在去平陵城途中路过城子 崖时,出于专业的敏感, 他看到路沟旁断崖的横截面与自然的土崖迥然不同。 这一意外发现,还使 他采集到了骨笄、磨光石斧,以及被他称作是“油光 黑陶”的陶器残片。 这一发现引起了当时中国史学界高层的重视。但 随即发生的“济南惨 案”,打乱了史学界的部署。直到两年后,中央研究 院和山东国民政府才 共同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联合开展城子崖遗址发掘 。中国考古学界领军 人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所长傅斯年、留美专攻考古专业的学者梁思永及 吴金鼎等,齐聚城子 崖发掘现场,山东历史学者王献唐作为研究会秘书也 加入其中。不久,考 古学界将这一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以 发现地命名为“龙山 文化”。这是中国国家级学术机构、中国考古学者首 次对史前遗址进行有 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发掘,也是中国考古学界最早 的科学发掘;《城子 崖遗址发掘报告》借此成为中国考古学历史上第一部 田野考古专著,城子 崖遗址因此被视为“中国考古圣地”。需要特别说明 的是,考古人员不仅 在城子崖发现了大量史前器物,还发现了南北长450 米、东西宽390米、 墙基宽10米的板筑夯土城址,这也是中国史前城址的 首次发现。城子崖城 址是济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文化遗址, 是“济南人”最早的 家园。 继城子崖遗址之后,古济南的中心便是吴金鼎原 本要考察的东平陵城 了。东平陵城在龙山镇东北两公里处,春秋时称平陵 邑,战国时改平陵县。 先秦时期,古济南地属齐国,是齐国西部门户。由于 齐国富庶,又有“桑 蚕鱼盐铁冶之利”,汉时深得高祖刘邦重视。他不但 将长子刘肥封为齐王, 还首设济南郡由齐王管辖,这时有了“济南”之名, 取“济水之南”之义。 济水曾与黄河、长江、淮河并称华夏“四渎”,更是 齐国的天然屏障和通 往大海的黄金水道。而济南郡治就设在平陵,因当时 关中长安(今西安) 附近也有一个平陵,故改称东平陵。 没过多久,吕太后将济南郡从齐割出,单设吕国 ,治所依旧在东平陵。 公元9年,祖籍东平陵的王莽改制建新朝,将东平陵 改名乐安,隶属青 州。公元164年,汉朝又设济南国,治所还是离不开 东平陵。公元184年, 二十九岁的曹操被任命为济南相来到东平陵。意气风 发的他打击贪官污吏、 地方豪强,废淫祠,除“奸邪鬼神”之事,使平陵城 一度风气大正,“政 教大行,一郡清平”。 唐贞观十七年(643),平陵县改名全节县。公元 815年,平陵城并入 了历城县。东平陵从此结束了一千五百年的沧桑历史 ,平陵城也随之荒废。 作为郡(国)中心,东平陵当时颇具规模,蔚为壮 观。至宋元时,其 城墙保存还相当完好。考古发现仅铁器一项就达四百 件之多,不仅有锄、锨、 铲、锯、锛、斧等生产用具,还有刀、剑、锤、戈等 兵器。《汉书.地理志》 载:“济南郡东平陵有工官,历城有铁官。”所谓工 官、铁官就是当年对 手工业、冶铁业实施管理和税收的机构。当时在全国 只有八个地区设有工官, 济南郡便是其一。济南郡当年锻造的宝剑,名“椎成 剑”,属当时全国三 大名剑之一,显示了当时济南手工业、冶铁业在全国 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而济南铁器制造业的传统一直在延续,章丘就有“铁 匠之乡”的美誉。 东汉末年,济水中上游干涸,下游河道成了季节 河,济水的变化使东 平陵城作为济南郡中心的地位在下降。加之汉献帝建 安十二年(207),农 民起义军攻入东平陵城,杀了济南王刘赞,并进行大 规模的屠城,东平陵 城遭受灭顶之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济南治所于西 晋永嘉年间(307— 312)被迫由东平陵城西迁35公里至历城。 古历城的历史同样久远。2003年3月,山东考古 界对济南城东历城区王 合人镇大辛庄遗址再次发掘时,出土了甲骨文等珍贵 文物,这也是殷墟以外 首次发现商代卜辞。以此推断,大辛庄文化遗址是一 处集居住、手工业作坊、 礼仪中心和墓地于一体的商王朝方国(诸侯国)都邑。 这一发现将济南建城 的历史上推到三千五百年前。西周时属谭国,春秋时 属齐国,因泺水发源于 此,名泺邑,《春秋》对此即有记载。这也是史册上 最早出现的济南古地名。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大舜曾耕于此。战国时,历山 脚下的城邑便称历下邑。 由于古历下地位显赫,早于秦长城490年的齐长城西 部起点就始于泺邑城西 南,这里也随之成为春秋战国列强博弈的前沿地带之 一。公元前694.年,齐 襄公与鲁桓公相会于“泺”;公元前592年,齐晋华 山脚下“章之战”;公 元前404年,三晋联军攻破齐长城平阴隘口等,都是 发生在古历下的大事件。 秦统一中国后,历下邑改称历城,隶属济北郡。当地 遂有“先有历城,后有 济南”一说。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始设历城县,属 济南郡;东汉初属济 南郡,后属济南国;三国时,先属魏国青州安平郡, 后属济南国。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