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有条河

山那边有条河
作者: 陆永建|责编:蓝铃松
出版社: 海峡文艺
原售价: 90.00
折扣价: 58.50
折扣购买: 山那边有条河
ISBN: 978755502910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读刘伯温《苦斋记》 戊子春,重游浦城匡 山。 匡山因“四周奋起,而 中窊下,形似匡庐”而得 名。元朝末年,刘基(字 伯温)等“浙西四贤”结庐 匡山,他们在此著书立说 ,关注民生,纵横天下, 后来辅助朱元璋建立了明 朝,成为一代开国名臣。 匡山也因此名扬天下。 刘伯温工诗文,备受 世人推崇。《明史》说他 :“所为文章,气昌而奇 ,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刘伯温曾在匡山驻留较 长时间,赋有大量诗文, 最著名的是《苦斋记》。 《苦斋记》记述了他在匡 山住苦斋、吃苦茶、食苦 笋、喝苦蜜的苦难生活, 并受章溢的“乐与苦,相 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 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 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 乐”启发,悟出“彼之苦, 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 苦也”。这种“苦乐相倚” 的苦乐观,是对儒家思想 的传承和发扬。这篇文章 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 ?苦与乐的界定,关键是 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得 失的取舍与苦乐的感悟, 取决于个人的内心感受。 有人认为有钱最乐,贫困 最苦;有人认为自在最乐 ,束缚最苦。我认为,无 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 物资多丰富,如果没有精 神或道德、心灵的满足, 仍然不会有快乐。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刘 伯温的苦乐观,正是对老 子思想的阐述和补充:苦 与乐不过是一对孪生兄弟 ,结伴随行。在一定条件 下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正所谓“乐极生悲”“苦 尽甘来”。苦与乐往往一 步之遥,境由心生,苦乐 之间只一念之差。 如何将苦转化为乐呢 ?我们无法改变个人肉体 的不幸、社会的苦难,但 可以转化和提升自己的精 神境界,超拔的道德、精 神、气质可以胜过世俗的 价值,突破世俗的不幸, 产生令人愉悦的魅力。这 种超越的精神境界不仅可 以帮助我们忘却现实之苦 ,更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精 神之乐。 心灵的宁静是化苦为 乐的转折点。面对苦难, 常见的或怨天尤人,或自 怨自艾,或自暴自弃,或 誓死相拼,或玉石俱焚, 对社会、对个人都是有百 害而无一利。要看到每个 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无奈 之时,都有无能为力之事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完全 避免的真实存在。“不以 好恶内伤其身”,心情不 随苦难而起伏波动,不让 现实的不幸和苦难影响自 己应有的精神状态和心灵 的宁静。 如大文豪苏轼,几仕 几出,一贬再贬,依旧闲 乘月色,漫步中庭,潇洒 吟唱“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困境和苦难,他始 终保持着悠然自得的心态 ,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和绝逸美文。 庄子提出:乘物以游 心;游心乎德之和。他认 为真正应该追求的是逍遥 之乐,它是一种精神的自 我满足,是一种非常识、 非世俗的愉悦之乐,是超 脱现实的有限性而达到精 神无限的境界。这是心灵 的特殊状态,是忘记自身 肉体的存在,是对现实没 有任何摩擦的宁静、和悦 ,然后体验到与天地万物 合为一体的崇高境界。得 到这种境界的体验,自然 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 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快 乐,心里也就没有了现实 之苦。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