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原售价: 16.00
折扣价: 12.00
折扣购买: 过去的工作/周作人自编集
ISBN: 9787530212745
七八年前曾经为友人题所编《燕都风土丛书》,写过一篇小文,上半 云: “不佞从小喜杂览。所喜读的品类本杂,而地志小书为其重要的一类 ,古迹名胜固复不恶,若所最爱者乃是风俗物产这一方面也。中国地大物 博,书籍浩如烟海,如欲贪多实实力有不及,故其间亦只能以曾游或所知 者为限,其他则偶尔涉及而已。不佞生于会稽,曾寓居杭州南京,今住北 平,已有二十余年,则最久矣。在杭州时才十三四岁,得读砚云甲编中之 《陶庵梦忆》,心甚喜之,为后来搜集乡人著作之始基,惜以乏力至今所 收不能多耳。尔后见啸园刊本《清嘉录》,记吴事而可通于两浙,先后搜 得其异本四种,《藤阴杂记》,《天咫偶闻》及《燕京岁时记》,皆言北 京事者,常在案头,若《帝京景物略》则文章尤佳妙,唯恨南京一略终不 可得见,辜负余六年浪迹白门,无物作纪念也。”去年冬天写《十堂笔谈 》,其九是谈风土志的,其中有云: “中国旧书史部地理类中有杂记一门,性质很是特别,本是史的资料 ,却很多文艺的兴味,虽是小品居多,一直为文人所爱读,流传比较的广 。这一类书里所记的大都是一地方的古迹传说,物产风俗,其事既多新奇 可喜,假如文章写得好一点,自然更引人入胜,而且因为说的是一地方的 事,内容固易于有统一,更令读者感觉对于乡土之爱,这是读大部分的地 理书时所没有的。这些地理杂记,我觉得他好,就是材料好,意思好,或 是文章好的,大约有这几类,其一是记一地方的风物的,单就古代来说, 晋之《南方草木状》,唐之《北户录》与《岭表录异》,向来为艺林所珍 重。中国博物之学不发达,农医二家门户各别,士人知道一点自然物差不 多只靠这些,此外还有《诗经》《楚辞》的名物笺注而已。其二是关于前 代的,因为在变乱之后,举目有河山之异,著者大都是逸民遗老,追怀昔 年风景,自不禁感慨系之,其文章既含有感情分子,追逐过去的梦影,鄙 事俚语不忍舍弃,其人又率有豪气,大胆的抒写,所以读者自然为之感动 倾倒。宋之《梦华》《梦粱》二录,明之《如梦录》与《梦忆》,都是此 例。其三是讲本地的,这本来可以同第一类并算,不过有这一点差别,前 者所记多系异地,后者则对于故乡或是第二故乡的留恋,重在怀旧而非知 新。我们在北京的人便就北京来说吧,燕云十六州的往事,若能存有纪录 ,未始不是有意思的事,可惜没有什么留遗,所以我们的话只好从明朝说 起。明末的《帝京景物略》是我所喜欢的一部书,即使后来有《日下旧闻 》等,博雅精密可以超过,却总是参考的类书,没有《景物略》的那种文 艺价值。清末的书有《天咫偶闻》与《燕京岁时记》,也都是好的,民国 以后出板的有枝巢子的《旧京琐记》,我也觉得很好,只可惜写得太少罢 了。” 上边两节虽是偶尔写成,可是把我对于地志杂记或风土志的爱好之意 说的颇为明白,不过以前所说以散文为主,现在拿来应用于韵文方面,反 正道理也是一样。韵文的风土志一类的东西,这是些什么呢?《两都》《 二京》,以至《会稽三赋》,也都是的,但我所说的不是这种大著,实在 只是所谓竹枝词之类而已。说起竹枝的历史,大家总追踪到刘禹锡那里去 ,其实这当然古已有之,关于人的汉有刘子政的《列女传赞》,关于物的 晋有郭景纯的《山海经图赞》,不过以七言绝句的体裁,而名为竹枝者, 以刘禹锡作为最早,这也是事实。案《刘梦得文集》卷九,竹枝词九首又 二首,收在乐府类内,观小引所言,盖本是拟作俗歌,取其含思宛转,有 淇濮之艳,大概可以说是子夜歌之近体诗化吧。由此可知以七言四句,歌 咏风俗人情,稍涉俳调者,乃是竹枝正宗,但是后来引申,咏史事,咏名 胜,咏方物,这样便又与古时的图赞相接连,而且篇章加多,往往凑成百 篇的整数,虽然风趣较前稍差,可是种类繁富,在地志与诗集中间也自占 有一部分地位了。这种书最初多称百咏,现存最早的著作要算是《郴江百 咏》,著者阮阅,即是编《诗话总龟》的人,此书作于宋宣和中,已在今 八百年前矣。元明之间所作亦不甚少,唯清初朱竹垞的《鸳鸯湖棹歌》出 ,乃更有名,竹枝词之盛行于世,实始于此。竹垞作《棹歌》在康熙甲寅 ,谭舟石和之,至乾隆甲午,陆和仲张芑堂又各和作百首,蔚成巨册,前 后相去正一百年,可谓盛事。此后作者甚多,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 与蔡铁耕的《吴歈百绝》,可以算是特别有意味之作。百咏之类当初大抵 只是简单的诗集,偶尔有点小注或解题,后来注渐增多,不但说明本事, 为读诗所必需,而且差不多成为当然必具的一部分,写得好的时候往往如 读风土小记,或者比原诗还要觉得有趣味。厉惕斋著《真州竹枝词》四百 首,前有小引一卷,叙述一年间风俗行事,有一万二千余言,又黄公度著 《日本杂事诗》,王锡祺抄录其注为《日本杂事》一卷,刊入《小方壶斋 丛钞》中,即是一例。这一类的诗集,名称或为百咏,或为杂咏,体裁多 是七言绝句,亦或有用五言绝句,或五言七言律诗者,其性质则专咏古迹 名胜,风俗方物,或年中行事,亦或有歌咏岁时之一段落如新年,社会之 一方面如市肆或乐户情事者,但总而言之可合称之为风土诗,其以诗为乘 ,以史地民俗的资料为载,则固无不同。鄙人不敢自信懂得诗,虽然如竹 垞《棹歌》第十九首云: 姑恶飞鸣触晓烟,红蚕四月已三眠,白花满把蒸成露,紫椹盈筐不取 钱。这样的诗我也喜欢,但是我所更喜欢的乃是诗中所载的“土风”,这 个意见在上文已经说过,现在应用于竹枝词上也还是一样的。我在《十堂 笔谈》中又说: “我的本意实在是想引诱读者,进到民俗研究方面去,使这冷僻的小 路上稍为增加几个行人,专门弄史地的人不必说,我们无须去劝驾,假如 另外有人对于中国人的过去与将来颇为关心,便想请他们把史学的兴趣放 到低的广的方面来,从读杂记的时候起离开了廊庙朝廷,多注意田野坊巷 的事,渐与田夫野老相接触,从事于国民生活史之研究,此虽是寂寞的学 问,却于中国有重大的意义。”散文的地理杂记太多了,暂且从缓,今先 从韵文部分下手,将竹枝词等分类编订成册,所记是风土,而又是诗,或 者以此二重原因,可以多得读者,但此亦未可必,姑以是为编者之一向情 愿的希望可也。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