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猫(我想跟你过个节)

观复猫(我想跟你过个节)
作者: 马未都|绘画:苏徵楼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观复猫(我想跟你过个节)
ISBN: 9787508675633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马未都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坐具的文明》、《百盒千合万和》、《茶当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等著作。 1997年1月18*,马未都创立了新中国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杭州(2003)、厦门(2005)、上海(2016)、深圳等地开设地方馆。 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2010年至今,广西卫视为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全新节目《收藏马未都》。 2014年11月,马氏风格个人脱口秀节目《都嘟》于优酷上线。 2015年12月,《都嘟》全新升级为《观复嘟嘟》,优酷平台全新推出。

内容简介

七夕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这两句词如今可谓脍炙人口、四海皆知。这是一 首咏七夕的词。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据说**织 女每年此夜要在天河鹊桥相会。“夕”这里泛指晚上 ,和除夕的“夕”、元宵节的“宵”一个意思,是中 国传统节*里又一个晚上庆祝的节*。公历2月14* ,是西方的**节,而“七夕”则是我们中国的** 节,二者都历史悠久,都为爱情主题而传承、庆祝。 不过七夕节的兴起比西方**节早了三四百年,节* 传说也*美丽。 节*起源 从西汉时起,古人开始过七夕节。据东晋葛洪的 《西京杂记》记载,西汉的宫女七夕夜要登上汉宫里 的开襟楼,穿七孔针,向织女星乞巧。这一风俗西汉 以后多有记载,内容也*加丰富。比如唐明皇李隆基 时代,七夕已经开始拜牵牛织女星、拜月和穿九孔针 。所以,就官方而言,七夕*初就是乞巧节。在这暑 气渐消秋凉已至的好时节,一来享*初秋清凉收获之 乐,二来倡导女子乞巧顾家投入生产,这大概就是七 夕节一直被历代帝王重视的原因吧。从如今北京、山 西、浙江等地仍存续的“巧娘”比赛中,我们仍可隐 约看出古人的这层意思。 在民间,先民们也在七夕乞巧,有喜蛛应巧、丢 针验巧等众多风俗。当然了,七夕也是吃货们的节* ,这天要吃“巧果”。不过对平民百姓来说,七夕作 为乞巧节的色彩随着时代的演进越发淡化,人们*多 地乞求对爱情的庇护,这从巧果巧酥的吉祥图案中和 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可见一斑。从唐诗宋词到宋元戏 曲,再到明代小说、清代地方戏,只要提及**织女 ,主题多是爱情。时至**,七夕基本已经成了中国 的**节。 仔细想来,倒也正常。古代农耕社会,徭役繁重 ,成年男子必须为**服役,离家一年半载是常事。 统治者们为了皇粮,夏末秋初也会放劳力归乡务农, 离别的夫妻们也就有了难得的相聚。**织女的传说 大概就是古人基于生活的演绎和寄托。 “**织女”的传说由来已久,版本众多,历代 不断丰富完善。 西晋张华编的《博物志·杂说下》曾记载:西汉 时,海边有人乘筏子探寻天河源头,在天河见到了牛 郎织女。 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西汉刘安的《淮南 子》的记载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宋末元初成书的《尔雅翼》中说:七月初七,喜 鹊的头顶突然都秃了,据传是**织女鹊桥相会,把 喜鹊头顶的毛踩掉了。这真是一个有趣的佐证。 明代朱名世则博采众长,写成了小说《**织女 传》,颇有意思。简述如下:**本是玉帝身边的第 十二位金童,一*被派去取西圣母的珊瑚八宝温玉杯 ,结果在瑶池遇见并爱上了玉帝的外孙女织女,他向 织女表达爱意并摘下织女头上的一朵梅花。天庭因此 怪罪,织女被罚继续织锦。**被罚下凡*苦,投胎 牛员外家,父母早亡,*尽恶嫂折磨,幸有金牛星化 作老牛相助,才保住性命。十三年后,二人*罚期满 ,玉帝赐婚。然而,二人贪恋爱情,荒废天职,也忘 了向西圣母谢礼,被西圣母告状。玉帝罚二人分居天 河东西,后经老君、太白金星求情,被准许每年七月 初七相会一次,乌鸦、天鹊、龙凤等在天河中连接成 桥,助二人相会。 这个版本合乎中国的古代历史、风土人情,也* 能体现中国人注重现实却不乏浪漫的情怀,如今流传 的传说和风俗,多与书中故事相合。 马未都说节* 古人如何表达爱意? 在2月14*西方的**节,人们习惯送玫瑰、巧 克力或者约个烛光晚餐,来表达爱意,庆祝爱情这一 人类永恒主题。那么中国古人又是如何在七夕表达爱 意的呢? 应该说古人表达爱意的方式跟现代人本质上没有 什么区别,能说的时候一定说,不能说的时候就眉目 传情,暗送秋波。诗歌里都有这样的记载,比如李商 隐说“隔座送钩春酒暖”,“隔座”就是跟那人隔着 ,心里就有一种够不上的感觉,所以他强调的是内心 的感*。送小礼物也跟**没什么区别,比如送荷包 、香囊、汗巾等。一般来说,定情物都不会太贵重, 古人也是这样,不会过于贵重,因为太贵重有买感情 之嫌。比如我给你一个定情物,送你一辆大奔驰轿车 ,这就有点儿世俗,听着怪怪的,不那么纯洁了。古 人也认为感情当中要尽量少掺杂物质的因素,所以古 人的定情物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甚至是 身体的某一部分,比如头发、指甲,以表示思念之情 。 古代妇女的首饰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情之物。古代 妇女对发型的要求比我们**要复杂,尤其是地位高 的妇女,她们在发型上的要求之高超出我们的想象。 从汉代、唐代直到宋代,每个朝代的发型都不一样, 所需要的首饰也不一样,所以首饰在古代爱情故事中 常常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戏曲里有《碧玉簪》《拾玉 镯》等,《红楼梦》里有悲剧性的“金玉良缘”,都 跟首饰有关。 如今,这些中国古人过七夕和表达爱意的方式已 经十分少见了。不过我倒觉得,七夕的那些风俗、仪 式和礼物,比千篇一律的鲜花、玫瑰、蜡烛和吃喝要 有意思得多,似乎*有内涵,*能持久,*显长情。 花前月下,向来都是海誓山盟的主要背景。纵明 月淡漠,碧水澄清,也是佳境。要知道,罗衣翠袖, 佳人做伴,这是多少青年的美梦。哪怕曾经千般细* 愁烟,只一*相依相伴,曾经的浮生长恨,也是过眼 云烟。但**织女过鹊桥相会,终是遥远而又心酸的 旧梦。“七月七*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 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众所周知,这段荡气 回肠的爱情故事讲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两个 情痴天人永隔后,大诗人白居易作长篇叙事诗《长恨 歌》咏叹。 唐明皇与杨贵妃马嵬坡一别后,化身观复猫,续 写传世之恋——唐明胖和杨玉环。美喵杨玉环身披飘 扬的披帛,头戴硕大的折枝牡丹,华丽大方,充分体 现出女性之美的“盛唐气象”。唐明胖和杨玉环代表 全体观复猫,祝天下有**终成眷属! 猫馆长的节*文物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着这样的描 述: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在《长恨歌》的描述中,杨玉环将一只金钗的两 股断开,与唐明皇各拿一股,当作爱情的信物。 钗有两股。**妇女别头发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叫 卡子,它跟钗的原型很接近,别头发用的,起到固定 的作用,就是在头发盘起来后把它插进去,中间有一 部分头发会进到这个钗的缝里,因此就固定住了。 这只蝴蝶钗是纯金嵌宝石,做工**细致;而且 它有弹性,头稍微一动,它就会不停地抖动。人的眼 睛容易注意到移动的东西。物体稍稍有一点儿动静, 人的注意力就会到那上头去,所以就出现了这种可以 晃动的簪。这叫“吸引眼球”。“云鬓花颜金步摇” 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就是描写杨玉环这么 一个**漂亮的女人,戴着这样的首饰走动时的样子 。 “步摇”在汉代文献《释名》的“释首饰”篇中 有记载:“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所谓“垂珠”就 是小珠子,可能是玛瑙的,也可能是珍珠的,人迈步 的时候它就会摇动。由于它是悬垂的,所以人在走动 时它的摇动幅度就会*大,这就是步摇。 在中国文化中,蝴蝶代表爱情,也代表一种心情 。古代的画片当中有一种图案叫“欢天喜地”。怎么 表达呢?就是画满了蝴蝶,蝴蝶上下翻飞,以此反映 人的心情,很有意思。 P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