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城市史论集/唐宋城市社会空间与经济结构研究

唐宋城市史论集/唐宋城市社会空间与经济结构研究
作者: 陈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0.00
折扣价: 68.16
折扣购买: 唐宋城市史论集/唐宋城市社会空间与经济结构研究
ISBN: 9787100239844

作者简介

陈涛,男,宁夏中卫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城市史、中华民族史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已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参编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内容简介

唐代后期甫里经济的多元化格局 有关甫里的文献记载比较有限,只因陆龟蒙与皮日休为益友,故二人的诗文中保留有甫里社会经济的一些记述。从《松陵集》、《笠泽丛书》等资料可知,唐代后期太湖地区甫里一带的社会经济已经呈现多元化格局,其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一)粮食生产 唐宋时期,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在江南有了很大发展,可是重要农书如唐代韩鄂《四时纂要》、南宋陈旉《农书》的记载反而少见,幸好在诗文中可以得见水稻品种资源。 唐代后期,太湖地区广泛种植水稻,皮日休《崦里》诗描述太湖龟山脚下的崦里有良田二十顷,“风吹稻花香,直过龟山顶”。当时,甫里一带的粮食种类较为丰富,包括稻米、菰米、胡麻、麦等类,不过仍以稻米为主。 甫里一带的稻米种类有香稻、红莲稻米、青龙米和桃花米。香稻的种植遍及长江流域,而红莲稻米也是一种香稻,“五月种,九月收,芒红、粒大,有早晚二种”,陆龟蒙有诗云:“近炊香稻识红莲。”南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中称,“至今以此为佳种”,足见红莲稻在吴地具有品种优势。青龙米是制作青精饭的原料,为道家所崇。皮日休、陆龟蒙二人与曾在茅山隐居的广文博士张贲在吴中交游甚密,张以青?饭分送皮、陆二人,皮作诗曰:“分泉过屋舂青稻”,注云:“此饭以青龙稻为之”,陆作诗赞为“青精玉斧餐”。据《通雅》可知,“青?饭,乌饭也”,“一曰青精饭”。陆龟蒙《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寄袭美》诗云:“乌饭新炊?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此乌饭可能也是青龙米所制。桃花米,皮日休《苦雨杂言寄鲁望》诗中言及“吴中十日涔涔雨”后“桃花米斗半百钱”。至五代宋初时,桃花米在“休宁县尤多,为饭香软”,可见该米在江南其他地区也有食用。 除稻米以外,菰(即苽,其寄生黑穗菌的部分即茭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主食,也占有重要地位。菰即雕胡米,古人以其为六谷(即黍、稷、稻、粱、苽、麦)之一,是南方水泽地区的重要主食。陆龟蒙曾亲自烹饪雕胡饭款待皮日休,皮作诗酬谢:“雕胡饭熟糊软,不是高人不合尝。”又据范成大“红莲胜雕胡”诗句来看,菰米直到南宋时期还可与红莲稻相较,是江南乡村的主食之一。 胡麻饭在唐代较多见,如王绩诗曰:“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菜剪三秋绿,飱炊百日黄。胡麻山样,楚豆野麋方”,又如王维诗云:“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唐代后期,甫里一带也食用胡麻,皮日休造访陆龟蒙宅时就曾食胡麻饭,皮作诗云:“半里芳阴到陆家,藜床相劝饭胡麻。”历代有方士服胡麻而得道的记载,遂使胡麻这种作物也蒙上道教文化色彩,张贲在赠予皮、陆青精饭时,即言“应宜仙子胡麻拌”。 麦在甫里一带也有种植,陆龟蒙的诗句中有所描述,如“竹外麦烟愁漠漠”、“麦垄唯凭欠雉眠”。当时还用麦来制作麦、麦等食物,麦即麦粥,麦是将麦子炒熟后磨粉制成的干粮。 牡丹缘起何时?现已无从可考。然而,中国古代对野生牡丹的认识和利用却历史悠久。自甘肃省武威汉滩坡东汉墓出土的医简中提及用牡丹治疗血瘀病起,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昝殷《经效产宝》等医书中皆有野生牡丹入药的记载,而且《唐六典》《通典》《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中也有土贡野生牡丹的记录。至北宋时,唐慎微《证类本草》中已经明确将药用野生牡丹与观赏栽培牡丹区分开来。可以说,唐代是观赏栽培牡丹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 观赏牡丹著称于世,始于唐代,而唐人甚爱牡丹,又以都城长安为最。据笔者所见,学界较早论及唐代长安牡丹的是陈寅恪,他在分析白居易《牡丹芳》一诗时,就曾指出唐代牡丹“于高宗武后之时,始自汾晋移植于京师。当开元天宝之世,尤为珍品。至贞元元和之际,遂成都下盛玩。此后乃弥漫于士庶之家”。 走近唐宋历史的新参考,别具巧思的新力作 。学术史与社会史的奥妙连接 唐宋研究的智慧启示、新奇视角 穿越繁华变迁,探寻兴衰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