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
ISBN: 9787540774967
王开东,中国新生代著名语文老师,全国德育工作专家,苏州市首届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曾培养出3名省市状元;担任多家杂志封面人物并撰写专栏;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文章5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应邀赴全国20多个省市讲学100多场,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
让孩子成为一个小书虫 犹太人为了让孩子喜欢阅读,在书上涂上蜜,让小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从骨子里开始喜欢书,喜欢阅读。 这样的书,目前我们还买不到。不过,没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感觉到书是甜的。 我带启元走上阅读之路,就很有可借鉴之处。 启元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他买了很多卡片,花花绿绿的图片。启元拿在手里玩,有时候还用嘴咬,弄得到处都是口水。没事,就是给他玩的。 后来,孩子开始看动物世界,一下子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开始买动物方面的书,疯狂地买,有多少买多少。在我看来,只要孩子喜欢上阅读,教育就算成功了一半。 孩子对动物的喜爱一直延续了好多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喜欢动物,也是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 后来,小启元开始喜欢奥特曼,我又买了很多奥特曼的书,孩子看完了电视,没有看了,就用书来追根刨底。书是拼音版的,既是学习,也是阅读。 再后来,儿子又开始喜欢悬疑侦探小说,我给他买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集》《名侦探柯南全集》,孩子埋在书的天地里,沉醉不知归路。 这个时候买书,我全是根据启元的兴趣。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首先是兴趣阅读,作为家长首先一定要保护好孩子阅读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慢慢培养成习惯。没有阅读习惯,阅读就是空话。 我的导师孙文光先生的做法很特别,他总是买很多书,在家里到处扔,这里几本,那里几本,满地都是书。他们的愿望是,孩子在家里爬过来爬过去,也许某一天,在某一个角落里,孩子因为百无聊赖,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起来,从此就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的几个孩子都是吃文化饭的。大儿子孙科是安徽一家报纸的主编,女儿王焰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小儿子孙川30岁不到,就在美国获得了双博士学位。 孙老师的阅读培养方式,看似无心自然,实为巧夺天工。 首先是要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孩子阅读的最大保证。但兴趣阅读常常是随意的、片面的、情绪化的,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孩子却不一定有兴趣。由此看来,阅读仅仅靠兴趣来支撑,长此以往,很难取得良好成效。 因此,家长的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孩子的兴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在孩子逐渐培养起了阅读习惯之后,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和磨炼,促使孩子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攀升。 启元三年级了,有一天又要买猎奇的书,我知道时候到了,儿子应该从兴趣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了。所以,坚决不让步,而是给他买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儿子气呼呼的,一路上都不理我。 回去的时候,我告诉他:“儿子,书已经买了,你读到20页,如果还是不喜欢,你爸爸马上就把这本书从楼上扔下去。”儿子没办法,硬着头皮,趴在沙发上心不在焉地往下读。 我赶紧离开了,把大大的阅读空间交给孩子。其间,我偷偷地看了看儿子,已经调整好了姿势,读得津津有味。我觉得很不够,又等了一会儿,故意把脚步声弄得很大,出门和儿子说:“20页到了吧,让我把书扔掉吧!”儿子死死把书压在下面,书,我怎么也抢不下来了。 过年的时候,儿子主动和我说:“爸爸,今年过年,我不要压岁钱了,你送我一套曹文轩的书吧。”我欣喜若狂,马上上街,把曹文轩的8本书都买来了。有一天,儿子在看《青铜葵花》时,大颗大颗的泪珠滚滚而下。他还背着我们偷偷揩眼泪,不好意思。 我非常感动,对儿子说:“儿子,就因为你今天的眼泪,我就特别喜欢你。你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善良的孩子,如果今年期末考试考得不好,爸爸保证不怪你。”一个善良的孩子,和一个智力超群冷漠的孩子,我肯定要选前者。 后来,有一次,我要去连云港听曹文轩报告,儿子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弄到曹文轩的签名,还要两个,他要赠送给朋友一个。我和曹文轩说了这个故事,曹老师很高兴,大笔一挥,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我终于完成了儿子交给我的光荣任务。人生还有比完成儿子嘱托更愉快的事吗? 从兴趣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之后,我又巧妙地把儿子的意志阅读又转化为兴趣阅读。下一步,我有意识地开始引导孩子进行经典阅读。而且所有的经典阅读,我们都是全家一起上,我们把亲子阅读和经典阅读结合在一起了。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呢?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通常一个人只有几十年的阅历,很狭小的生活空间,很难支撑人精神世界的大厦,因此,必须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提升精神品格。阅读什么?当然是阅读经典。 由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蕴藏在经典作品中。一代一代的人把那个时代的精神,把那个时代的高峰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经典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维生素。 而且经典作品,还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所难以超越,并能给人永恒持久的魅力。经典作品还能给人关于全部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另外经典作品中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地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因此在《巴黎圣母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安徒生童话》里面,我们读到了什么是同情,什么是爱心;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坚韧,“人生,不是用来打败的!”更是掷地有声…… 经典阅读给人的阅读体验,就像林语堂所言,“是灵魂的壮游”。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 在读完曹文轩的全部作品之后,儿子问我,还有哪些作家和曹文轩一样出名。这个时候,我介绍房龙的《宽容》,法布尔的《昆虫记》。慢慢地引向《鲁滨孙漂流记》《双城记》,到初中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始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经典大部头著作,到了初三,孩子把译林出版社所列出的经典作品,看了三分之二还要多…… 一切美好得不可思议,孩子就这样成为一个读书人。从兴趣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功利阅读转向经典阅读,从家庭共读转向一个人探究…… 我常常想,这样的阅读经历,对孩子的灵魂产生了多么高贵的影响!孩子明亮的笑声中,包含了巨大的憧憬,对生命的信心、感激和热爱,不管未来的路如何坎坷、崎岖、不平……谁也不会怀疑,启元会变得勇敢、善良、诚实,他会从经典作品中获得营养,他要对得起它,不辜负它!他绝不会堕落,绝不会庸俗,也绝不会随波逐流…… 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考试 说我不关心启元的成绩,这不但显得矫情,也不是事实。但我能够克制自己的关心。我了解他的成绩,但从不责怪。偶尔我只是问他,你需要一些帮助吗?启元也从来不需要帮助,他不在乎,也许只是假装不在乎。 好像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他考得特别烂。回家签名的时候,眼睛红红的。我和妻子交换了一下眼神,在心里感叹,当一个孩子明白分数的重要时,他的童年就永远失去了。而孩子童年的失去,意味着我们将失去一个可爱的孩子,家里增添了一个苦大仇深的学生。这多么可怕! 我拿过试卷,签好名后,笑着问他,他这个成绩在班级是不是倒数第一。孩子说,不是倒数第一,比倒数第一要高2分。 我说,儿子,你考得不错,你比最后一名多出2分呢,但你却是班级里最小的孩子。你没上过幼儿园,你只是暂时比他们差,没关系。爸爸相信你,任何时候,无条件地相信你。只要你认真了,爸爸就为你骄傲。认真比分数更重要! 还有,你看,除了成绩,你比其他孩子勇敢多了,打预防针你是第一个。上次我参加你们的公开课,你第一个发言,口齿清楚,家长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你还会理财,把自己的钱管理得井井有条。暑假你还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报酬请我们吃冰棒。你还会帮我们烧饭,烧得喷香喷香的。在我们眼里,你就是最棒的孩子。 那个晚上,我对启元说,孩子,考试只是检查你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考得好,不会上天堂;考得不好,也绝对不会下地狱。而且,无论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依然爱你。我们拉钩上吊。很多美好的东西是考试考不出来的,比如你身上的诚实、你的勇敢、你的善良,还有你的坚强。孩子,我对你非常的满意。 孩子一下子破涕为笑。 我只是告诉他,考最后一名也没关系,只要事后和我说一声,不会考的现在会了,就一切都OK。 后来,儿子的成绩忽上忽下。有一次考了倒数第15名,儿子非常开心,我也很开心。我告诉儿子,因为他这次考得很好,我允许他下一次考得不好。因为考试总是有起有落,这很正常。儿子说,我才不干呢。我不能又掉到坑里去。下次,我还要进步。 但是,下次,儿子果然考得不好,又落下去了。我对儿子说,这就是规律,下一次说不定你又好了。 那以后,在徐丽珍老师的帮助下,儿子的数学越来越好。倒数第3,倒数第8,倒数第15,倒数第12,倒数第17……直到有一天,我们收到一条短信,这条短信,我经常想起,经常感到温暖,那是我们家启元走上人生正轨的第一个大奖,意义重大。“热烈祝贺王启元同学获得小学应用题大赛第一名!”我们激动不已,我们欣喜若狂。 晚上儿子回家了,脸上毫无喜色,把书包往一边一扔,就准备逗弄楼下的小猫去。我叫住他:“王启元同学,今天是不是获得了数学比赛的第一名?”儿子很平静:“是的,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儿子走了,我们打开他的书包,看到了满分的试卷,还看到了一个木头的漂亮笔架,明显是奖品。但儿子根本没把奖品放在眼里,甚至都懒得告诉我们。我觉得,这才是对待荣誉的好办法。 据说,有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奖章。朋友很吃惊,忙问居里夫人:“你应该知道,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你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正是想要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后来,我也常常反思,儿子为什么能够那么看淡荣誉?是不是我从来都没有在意他的成绩,所以对于好成绩他也能正确对待?这样的孩子,永远不会被分数绑架。这是我们的意外之喜。 有一段时间,我在学校值班,好几天没看见儿子了,很偶然地在操场上看见了他。 “儿子,好长时间没有看见你了,最近在干吗呢?” 儿子诡秘地一笑,“在看《笑傲江湖》,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好家伙,老爸可告诉过你,武侠不可不看,但要适可而止。” “知道,我不想看,马上就会停的。” “最近有没有考试,考得怎么样啊?” 儿子挠了挠脑袋,不想回答…… “嗯什么呀,可以考得不好,没关系的。” “考了数学。” “考得怎么样?” “班里只有一个100分。” “我不关心几个100分,我问你考了多少分?” “100分。” 我默然无语。 “走啦!”儿子夹着书扬长而去。 好家伙,敢放我的鸽子了,这就是我儿子,说话常常希区柯克。真的,当我们不在意孩子成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意外之喜。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真是至理名言。 对于孩子的成绩,我的观点是: 第一,要适当上心。要让孩子知道,你对成绩是在意的,但比较孩子的成长,你更在意他的成长。 第二,要学会等待。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天都努力,每天都学有所获就够了。 第三,要善于鼓励。鼓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一定要发掘出孩子真正的闪光点。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画个钩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 虽然只有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真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 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的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还是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数进步的空间。 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这一切不是空洞鼓励带来的作用,而是善于鼓励才拥有的神奇。 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 全国德育工作专家、苏州中学王开东老师以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例,阐述了以培养独立、自主、健康孩子,与孩子一同成长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如何学会尊重孩子,如何爱孩子,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为家长提供了精彩案例和具体操作模式。 他告诉你,可能你的孩子还很平凡,但是,只要你的家教方法得当,与孩子一起努力,他就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让自己在孩子成长的现场,你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你修炼如何做一个好爸爸的过程!好孩子这样养成,好爸爸这样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