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铁道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8.24
折扣购买: 边界力培养:让孩子在成长中自信又独立
ISBN: 9787113314545
王长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硕士。作者长期致力于儿童心理研究,并不断从小学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中汲取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理论,形成育儿体系。
第一章 知分寸,懂进退 ,培养儿童边界感势在必行 欣欣学习成绩一直很优 秀,父母以她能考上重点大 学为目标,从小学开始就各 种补课,周末无休;到了高 中,每天晚上几乎没有早于 12点入睡的情况。欣欣父母 不允许她和朋友出去玩,手 机每周只允许看半个小时,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高三。只 要成绩稍微下降,父母就会 愁容满面、抱怨不止。她逃 避社交,逃避与父母交流, 每次见到她,都是一副呆滞 毫无生气的样子。在高三那 年,她突然开始厌烦上学, 老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成 绩直线下降,父母带着她去 医院一查,欣欣被诊断为焦 虑症。 阿琴家里非常讲究“家教 ”,阿琴从小被要求在长辈 面前不能笑得太大声,因为 那样会显得没有礼貌,也不 能愁眉苦脸,有点不高兴了 就会被说“哭丧脸”。如果和 亲戚家的小孩玩得太开心, 就会被呵斥或拉走;如果别 的小孩想要她的玩具,就一 定要让给别人;感到委屈想 哭的时候,爸爸通常都会严 厉地呵斥“你再哭试试”。这 种成长环境使得阿琴在学校 受到欺凌时不仅不敢跟家里 人说,还认为被欺凌是自己 的错。她越来越不知道开心 的滋味是什么,越来越觉得 活着没意思,似乎自己的心 是空的。 你是否为欣欣而惋惜, 高考在即,她终究支撑不住 了;从小被教育要有家教、 有礼貌,不许大声哭和大声 笑,别人要玩具就要主动给 ,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小事 ,和校园欺凌又有什么关系 呢? 以上情况其实都与父母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边 界感有关。 第一节 何谓边界感 “边界”就是一条界限。 国家有边界,边界内属于本 国领土,边界外是别国领土 。各个国家之间可以友好交 流,但不得未经允许踏入别 国领土,一旦侵犯,就可能 引发战争。 人也是有边界的,每个 人的外貌、思维方式、性格 特征、兴趣爱好、家庭组成 等都不一样,所以人和人之 间才有差异性。我们都在自 己的边界内保持相对独立性 ,行使所有权,享受生命的 韵律,而不受他人的控制、 干扰和侵犯。 知道了何谓“边界”,我 们再来说一说“边界感”。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乔治· 戴德说:“所谓自我边界, 就是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 我。”所以,边界感就是分 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别 人的。属于你的,要坚决捍 卫;属于别人的,不要轻易 触碰。 被别人侵犯了边界会产 生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有人踏入“我方”边 界,除非自己心甘情愿,否 则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受, 这种不舒服的感受可能是厌 烦、压迫、不满、愤怒、羞 辱、伤心等。 “边界残缺”或者“毫无边 界感”是什么样子的呢? 用“围墙”来打个比方, 每个人都有一个栖息之地, 每块栖息地四周都有围墙守 护,这个围墙就是边界。 如果有人想进去,就要 先敲门,征得主人同意后方 能进入。 如果栖息地边界残缺, 就相当于某一堵墙有了漏洞 ,这时主人在里面就会感觉 不安全和不舒服,因为通过 那个漏洞,别人可以窥探到 他的隐私,伸手去干扰他的 生活,甚至有人会想办法钻 过漏洞去侵犯他。虽然残缺 的墙体仍会起到一定的阻碍 危险的作用,但这个漏洞却 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 更糟糕的是,如果一个 人完全没有边界,就相当于 他四周没有任何墙体的遮挡 和保护,那么就意味着别人 根本不需要经过他的同意, 就可以对他的生活指指点点 ,随便进出他的领地空间, 占据他的物品,甚至对他的 身体和心理造成侵犯。 别人之所以能对个体进 行入侵,是因为个体缺少围 墙或者围墙不够完整和牢固 。而那些围墙牢固的人,想 要入侵他们是非常困难的。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