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山水画史

敦煌山水画史
作者: 赵声良|责编:朱玲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80
折扣购买: 敦煌山水画史
ISBN: 978710115767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方面,自魏晋南北朝山 水画兴起,经历了隋唐,及至宋元。如范宽、郭熙、马远、 夏珪等著名的画家,基本上都以山水见长。但由于五代以后 中国绘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与隋唐绘画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绘画的载体,隋唐那些著名画家的作 品多在壁画中,如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等画家,往往于 殿堂(或寺观)壁画中留下其代表之作。作为卷轴画的作品 极少。而宋元时代的著名画家基本上不在寺院作壁画了,他 们的作品大都是纸本或绢本绘画,也就是所谓卷轴画。其次 在画法上有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材质的差异,隋唐壁画那种 厚重的颜料,在纸本绢本绘画中使用较少,而水墨的技法却 因为纸、绢材料的优势而得以迅猛发展,于是水墨山水画不 断进步,变得丰富多姿。甚至在不适于画水墨的壁画中也画 出了水墨山水,说明水墨画已成时代的潮流。 唐朝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盛赞李思训,称他为“ 国朝山水第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虽然也赞许王维等 画家所画水墨山水,但他最推崇的仍是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 绿山水。在讲到有关水墨的画法,“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 谓之画”。可见当时的人是不太认可水墨画的一些画法的。 到了五代,荆浩的《笔法记》中只讲水墨画,他所推崇的唐 朝山水画家只有张藻,认为张画“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 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表明五代以后,人们对那 种“不贵五彩”的水墨画评价更高。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 志》谈到山水画时写道:“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 、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之伦,岂能方 驾近代。” 从以上这些评论看来,从唐代到宋代对山水画 的看法(或者说审美观念)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转折。唐朝人 还是喜欢青绿重色的山水画,尽管唐代后期已经出现了水墨 山水画,但并不太重视。到了五代,画家们更推崇水墨山水 画,而到宋代,就不再把唐朝那些山水画家放在眼里了,因 为这个时代不仅山水画完全是以水墨为主,而且像李成、范 宽这样的画家创作出了许多重要作品,一方面是树立起了水 墨画的笔墨体系,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审美体系 逐步完善了。唐朝那种只适宜壁画的青绿山水画便不再需要 ,唐朝那样色彩华丽的审美系统也不再适合新的时代。 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变迁,使中国山水画沿着水墨画的 道路前行,而逐步忘却了隋唐时代曾经普遍流行的青绿山水 这个体系,以及相关联的唐朝绘画的审美精神。直到今天, 当人们用宋朝以后的绘画观念来看敦煌唐代壁画时,已不太 容易读懂这些精美的画作了。如果我们不从中国绘画史的角 度重新来看待敦煌壁画,以敦煌壁画为依据来认识南北朝隋 唐的山水画,那么中国绘画史,特别是山水画史就是不完整 的。 在敦煌壁画中,山水是人物的背景,故事的点缀,始 终没有出现独立意义的山水画。但自唐代以后,壁画中却出 现了颇具规模的山水图景,虽然其主题仍然是佛教的内容, 但在这些山水景致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画家们对山水自然 的热爱,对山水艺术表现的一往情深。汇集这上千年历史中 的山水壁画材料,可以较为系统地反映中国山水画艺术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