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心灵的旅程(傅佩荣谈人生全新修订)
ISBN: 9787506046121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讲座教授。傅佩荣积极推进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 门“教学特优奖”。出版作品逾百种,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等多项殊荣。近十几年来,他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及国学的演讲和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在华人文化思想界影响深远。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认识你自己。”这是希腊时代探讨人生奥秘的箴言。但是,若想认 识自己,所牵涉的相关问题太广了,包括:人类生命有何特色?自我与 他人的异同如何?人的一生有何意义?宇宙存在对于人生意义有何启发? 人死之后是怎么回事?死后还有另一种生命吗?神明存在吗?神明与人 类的关系如何? 面对上述问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答案,而这些答案 也一直在改善修订之中。在知识普及之前,人们通常以“概括承受”的 方式,认同社会上的主流观念,譬如宗教所教导的现成答案。到了二十 世纪,理性启蒙的效应浮现,人们R益需要自行探讨人生问题,而心理 学适时兴起,蔚为风潮。 以单一学科而论,能在二十世纪凝聚杰出心智,迭创新颖见解,进 而乘风破浪,引动人类最大关注,触及百姓日常言行的,可以说,非心 理学莫属。换言之,如果我们继续奉行“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名训的 话,首先就须认真向心理学家请教。 基于上述体认,我在长期探讨哲学的过程中,一直对心理学的领域 保持高度兴趣,并且自觉受益良多。,众所周知,“哲学”号称“爱好智 慧”,因此凡是能够增长吾人常识、知识与心得,以及有助于说明人类经 验的,都是哲学研究者必须留意及学习的。哲学“始于经验,而不终于 经验”,意思是:心理学家的理论是我的出发点,而不是我的止步之处。 就心理学所依据的是丰富的人类“经验”而言,它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但是正因为如此,哲学要努力再进一步,找出这些经验“之所以是如此” 的根本条件。譬如,设定一个关于“人”的思考架构,如“身、心、 灵”,然后评估每一派心理学在这个架构中的定位。 整理我所涉猎的心理学知识,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 “身”居于主导地位的阶段,由身来“决定”心是怎么回事,这种观点, 以行为主义作为代表;而弗洛伊德学派则主张由身来“影响”心,亦即 人的潜意识无法摆脱生物本能的特质,再由潜意识来解释心理活动。其 次是“自我”概念展现的阶段。代表人物有二,一是阿德勒,认为自我 “面对”着群体,一生都在致力于超越自卑;二是荣格,主张自我“通 过”群体,由集体潜意识找到化解疏离之苦的门径。第三个阶段,“自 我”要主动出击了,譬如弗兰克尔声称,自我要求“意义”,可以为此而 忍受折磨与考验;又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自我所要求的是 “实现”,要把人的优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以上三个阶段所形成的趋势,是由身走向心,再由心往上提升,走 向灵的领域。就在二十世纪接近尾声时,超个人心理学已经蓄势待发, 准备在本世纪大显身手了。所谓“超个人”,所指的正是“灵”的层次。 因为只有在灵的层次上,所有的个人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源头与归宿,亦 即可以化解在身与心方面所造成的个别差异。 明白上述心理学的进展之后,哲学还有什么任务呢?依我浅见,哲 学探讨的目的,不在于提示明确的答案,因为人生的标准答案难免流于 教条之讥。哲学所能做的,是面对问题时提供思考的架构及方法。因此, “厘清自我的真相”这一部分,首先谈到的是人生哲学的基础架构。有了 这个架构,无异于界定了人生的整体面貌与根本关怀,于其后从心理学 看自我。这样的内容安排,一方面不会在介绍每一派心理学时“流连忘 返”,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另一方面,也能对各派心理学进行定 位、省思与批评,以符合哲学爱智的初衷。 在这一部分中,要讨论七派心理学的理论,当然会有挂一漏万或以 偏概全的困境。我只希望做到两点:在介绍时,要有同情的理解;在评 论时,要有全盘的观照。任何学问都以“有益于人生”为其前提,心理 学也不例外。我们从心理学出发,将来还会穿越哲学及宗教学的领域, 所期望的也只是对人生有所助益,可以往“认识你自己”的目标大步 迈进。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