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1.90
折扣购买: 童年的秘密
ISBN: 9787210116882
蒙台梭利(1870—1952), 20世纪享誉全球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氏教育法创始人。 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写下多部儿童教育经典。 《童年的秘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经久不衰。 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在全球百余个国家、千万所学校中推行。
我们必须直面这个令人惊讶的现实:儿童懵懂无知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而成年人则在无意之中抹杀了这些心理活动的痕迹。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儿童四处碰壁。为了跨越坎坷,斩除荆棘,儿童不得不在成长中学会保护自己,以扭曲的态度适应世界,沦为成年人种种暗示下的受害者。儿童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成年人武断地评判儿童的品性,将尚未成熟的理论误作教育学的基础。现在,到了彻底清算传统儿童心理学的时候。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孩子的每一个出人意料的行为背后,都埋着一个亟待破解的谜题:孩子的每一次无理取闹,都是心理冲突的外在表象,我们不能将这些任性的举动看作毫无意义的哭吼,或是理解为儿童对不恰当的环境所作的反抗,实际上,儿童的坏脾气背后潜藏着深层次的、本质上的自我表现欲。正如暴风雨袭击了儿童的心灵世界,阻止他们走出挡风遮雨的保护壳,向外界展示真正的自我。 显然,那些乖戾、反抗、扭曲的行为掩盖了儿童真正的个性,遮蔽了奋力追逐人生的灵魂,但孩子的任意妄为只是表象,他的个性、他的精神胚胎,随着心理世界的发育而逐渐完全。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有一个活在阴影中的小人儿,一个你不熟悉的陌生孩童,一个带着镣铐、急需拯救的囚徒。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儿童就是解放儿童,乃至揭开儿童身上的秘密。这就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如果说分析成年人的心理与探索儿童的心理有什么差别的话,根本之处在于:成年人潜意识中的秘密是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只有挖掘自我,直面复杂而艰缓的自我调整过程中与扭曲变形的漫长人生,才能脱离苦海,理清盘根错节的愁绪。而儿童的秘密则掩藏在环境之中,因此解放儿童就要从他周围的环境入手。儿童期是创造与探索的时期,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幼儿的创造无止无休,但那些从虚无到存在,在他的潜能之中所诞生的产物,并不具有什么复杂性;孩子的能量与日渐长,他们并不担心在展现自我时遭遇困窘。 开放自由、无拘无束的环境才适合朝气蓬勃的小生命,他的心理世界能自然而然地舒展,他的小秘密也在不知不觉间暴露。如果教育偏离了这个方向,就会陷入死胡同,找不到出口。 真正的新式教育是要发现儿童的秘密,给予儿童自由。这需要在两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是承认儿童的存在;第二是在儿童日益成长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两项工作都根植于外部环境。良好的环境为儿童的成长铺平道路,它接纳了儿童的能量,又为他们的成长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媒介。成年人也是环境中的一员,他们应当急儿童之所急,教导儿童变得独立,而不是代替儿童跨过成长道路上必经的沟壑。 我们教育儿童的核心方法就是重视环境的作用。 “教师”在我们提倡的教育中扮演了怎样的新角色引起了 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在孩子面前不设置权威,不固执己见,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的老师会引导孩子的主动性;他们为孩子获得的进步感到自豪,并不把这份功劳归为己有。另外,我们的教育还强调对于儿童个性的尊重,这是以往的教育体系从未做到的。 上述三点重要理念在一所原先叫作“儿童之家”的教育机构中得到了充分执行,“儿童之家”这个名字,重在强调“家庭环境”的概念。 一直以来,这种教育理念在业界饱受争议。人们讨论最多的是成年人与儿童角色的倒置:教室里没有讲台,老师不再代表权威,也几乎不进行说教;而儿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自己学习,自在选择,自由活动。在许多人眼中,这种教学方法不像是“乌托邦”,而是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另外一边,家长们为了让儿童在适宜的条件下成长,欣然着手改造物质环境。干净明亮的房间,摆放着花花草草的小窗台,现代家庭所配备的各式各样的小家具,比如小桌子、小扶椅、漂亮的窗帘、儿童触手可及的碗橱柜……孩子们想要的一切都可以随用随取,这项进步着实让儿童的生活变得便利。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儿童之家”都会将宽松的生活环境、便利的室内装潢奉为主旨。 如今,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这个话题,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通过偶尔的观察就可以洞悉儿童不为人知的个性,据此想法诞生了特殊的学校和特殊的教育手段。 事实上,面对未知的事物,我们不可能仅凭模糊的直觉和印象就妄下结论。倘若有人说:“现在我要用实验证明,儿童具有两种个性”,那便是一派胡言了。新事物是自发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发现者会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选择视而不见。不仅发现者将新事物拒之门外,整个世界也是如此,新事物只好坚持不懈地展示自我,直到一双热情的眼睛发现它、认识它、接纳它。对成年人来说,孩子就是新事物,他们用极大的热情照顾孩子、赞美孩子,为孩子奉献人生!在这种热情的侵蚀下,成年人以为自己就是孩子的创造者,而实际上我们只不过是对孩子的表现比较敏感罢了。对我们而言,最困难的是发现新事物,然后说服自己接受新事物,因为我们习惯性地拒绝新事物的到来。 我们的心理世界就像一间贵族沙龙,对敲门的陌生人不予理睬,只有在熟人的引荐下,方可入内。无人引荐的“新生”只能砸开紧闭的大门,或者蹑手蹑脚地溜进来。当他突兀地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时,就会发现自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伏特发现死去的、被解剖的青蛙在接触金属时会抽搐,他没有质疑这个现象的真实性,也没有被情绪所困扰,而是反复钻研,最终发明了电池。有时,一件小事就可以开辟出无垠的荒原,因为人类生来即创造者、开拓者,但若不能发现和接受这些小事,人类社会就无法向前发展。 在物理学和医学领域,新事物有明确的定义,它指的是闻所未闻的、首次被披露的现象,这种现象客观存在,确凿无疑,不随主观意识变化而改变。证明新事物的存在需要两个步骤:一是将这个事物从存在的环境中抽离出来,观察它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这是最基础的一步,只有做好这一步,我们才能开展研究;二是维持实验的长久性。如今,有一种研究旨在复制和重建新事物,确保新事物不是昙花一现的幻影,而是触手可及、货真价实的客观存在。 第一所“儿童之家”就是典例,这项看似渺小的创举,实际上为儿童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 “蒙氏教育法”创始人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经典,1938年意大利贝林佐纳出版社权威定本,意语直译,原汁原味。 精神胚胎、敏感期、实体化、内在秩序……通过本书,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了解儿童教育的奥秘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是构筑人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给孩子一个好的童年,让孩子幸福长大,成为快乐的人。 一本完全针对儿童的早教经典,全面剖析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机制,成为合格父母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