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人物(精)/许倬云看历史

从历史看人物(精)/许倬云看历史
作者: 许倬云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从历史看人物(精)/许倬云看历史
ISBN: 9787513325899

作者简介

许悼云,193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为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求古编》、《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内容简介

王安石 一意孤行,过于自信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 嘉祜三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未获采纳。至神宗 即位才获重用,推行新政。然因改革太急,用人失当 ,遭致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晚年退居江宁,封 荆国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王安石这个人值得讨论。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改 革者,但范仲淹才是宋朝第一个改革者。宋朝是结束 五代十国分裂的统一王朝,宋太祖终结了军阀专政的 传统。他这个人不太相信别人,重文轻武,把军队国 家化,这是他主要的功劳。 唐末,各地的节度使割据,导致后来唐朝分疆裂 土。军阀独揽军权、民政权、财政权三项大权于一人 ,终于尾大不掉,以致国家分裂。宋太祖为了革除这 种状况,全国的“路”——相当于现今行政单位“省 ”——就没有设置地方行政首长。地方权力一条鞭直 达朝廷,没有人总其成。这样的好处是不会有军阀割 据的情况,坏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单独成事。 这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宋朝的问题是做什么官不做什 么事,不做什么官做什么事。这在宋朝叫差遣,官是 官,差就是差遣。 宋太祖为了矫正晚唐以来的弊病,弄得宋代官制 混乱,所以范仲淹想改革。另一方面,中国当时的对 外贸易已经很发达,中东商人贸易贯通东西,中国颇 得利益。但是宋朝的皇帝还只是从国家专卖盐、酒、 铜的利润专挖利权,所得有限,主要的收入还是土地 税,此外即是国营企业。所以虽然宋代经济很发达, 但国家却常常闹穷。唐朝时中国还产马,到宋朝时, 北边一块地被辽国拿走了,中国不产马了。兵不强、 钱不够、管理又一塌糊涂。范仲淹的改革,是想要解 救老百姓的痛苦,但他没做完。直到王安石得到宋神 宗大力支持,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 王安石的改革是从经济下手,他当年就有一个经 建会,叫作“制置三司条例司”,专门管财政预算收 支的三个衙门。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由宰相亲自掌管, 或者是由副宰相兼任,用经济切入改革。改革田亩制 度,举办农民贷款(跟今天的农会信用部一样),称为 “青苗钱”;委托养马,平常让百姓养,等到打仗时 再拿出来,这也是读书人的毛病,他不知道马会变老 的。 王安石真的想为老百姓做事情,但这些改革引发 了政治斗争,绵延了三个皇帝,北宋斗完了不够,到 南宋继续斗。改革者和保守者之间,在整个宋朝不断 发生矛盾冲突。最后王安石被贬,做了个闲差。 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譬如农贷,他以为是对农 民好的。但官府要看成绩,天天在考核,结果农民就 算不要借钱,还是照样被迫贷款。贷出去多表示成绩 好,结果非贷不可,还要付利息,反而变成农民的负 担;送马给百姓养,官府常常看有没有养好,结果也 变成负担。百姓付了钱可以不当兵,结果变成本来就 不用当兵的人也要付钱。这些制度的立意都是良善的 ,但是执行欠当,这是官僚制度中求功劳的人执行心 切的缘故。 平心而论,王安石这个人不太讲卫生,虱子在胡 子上爬,他也不管。王安石个性很傲,特别别扭,说 东他偏说西,说西他偏说东,又自信得过了头,甚至 认为天命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言也没有什么可听的, 祖宗更没有什么值得效仿的。天命、祖宗、舆论都可 以不管,只有他对。他一打定主意,连菩萨也劝他不 动,当时人皆称“拗相公”。 王安石脾气倔,也不容易交朋友,所以满地政敌 。连本来是朋友的苏东坡,后来都变成政敌。一直到 他下台,苏东坡才又成为他的朋友。这种人做事情就 是没有朋友,没有人规劝,后果就是没办法可以找到 真正有用的部下,肯替国家、替他做事情。他是太强 的领袖。领袖太强,手下一定不太强,这是通例,最 好是自己很强,但不要觉得自己很强,谦虚一点,承 认别人的长处。所以王安石的手下不是笨蛋就是马屁 精,再不然就是利用他的人。他身边这三种人都有, 当然事情办不好了。 回头说到范仲淹身上。范仲淹想要办一个学校, 训练将来改革的干部,王安石没想到这一点,王安石 根本没注意当年范仲淹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这就是王 安石自信过分的毛病。王安石是儒家,所以他相信孔 子讲的当年尧舜的时代,有一个三代之治圣王的时代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他要把老百姓带回之前的好 日子。他自己是很有学问的,也有使命感。但他的性 格使他的改革坏掉了。他失败以后,旧党改了回去, 到了哲宗、徽宗时候,他的老部下又把新政改了回来 ,但是还没改完,北宋就亡了。 继之的南宋一朝,不断有儒生想要改革,但改革 的成果始终未脱离北宋的沉疴,庞大的官僚力量同样 不断抵制改革。余英时在2003年写了一本书《朱熹的 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发现南宋 的理学其实是学者想做到“内圣外王”,王安石即是 致力于“外王”的功夫。 什么叫作内圣外王呢?南宋儒生的理想,是自身 向内要求圣贤的功夫,外面要以王道行天下。找个好 的皇帝,用皇帝的力量(皇帝可以是虚君),他自己可 以是真正做事情的人,让世界变成一个太平的理想世 界。做到这个地步,一定要自己先向内修身,向圣贤 方面学做人。这就叫内圣外王。理学家就是希望能碰 到像王安石一样的机会,有皇帝的信赖,但他自己必 定要做一个圣贤的人。 看了王安石的错误,他们自己心里就会提醒自己 ,先把自己做好再说,所以南宋理学强调要先求内圣 ,再求外王。南宋理学的功夫,不是纯粹做好个人而 已,他们都充满使命感。他们的抱负就是要将世人带 进太平盛世:王安石没做好,我们要做好;王安石的 办法错了,我们要找更好的办法,更好的计划。这一 个理想一直留在中国士大夫心里。中国的读书人一直 保有这个使命感,从汉朝开始,宋朝加强一点,一直 到现在都如此。宋朝是很重要的关键阶段。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