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亚文学交流互鉴-世界公民:中国哲人信札

近代欧亚文学交流互鉴-世界公民:中国哲人信札
作者: (英)奥利弗·哥尔斯密|编者:范若恩|总主编:金雯|译者:王巧红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0.80
折扣购买: 近代欧亚文学交流互鉴-世界公民:中国哲人信札
ISBN: 9787559866172

作者简介

作者: 奥利弗·哥尔斯密(Oliver Goldsmith,1728—1774),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小说《威克菲尔德牧师传》,剧作《屈身求爱》,诗歌《荒村》《旅行者》等。 译者: 王巧红,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博士,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目前主攻奥利弗·哥尔斯密研究。

内容简介

第97封信 几乎所有的文学主题都已经被穷尽了。 李安济·阿尔坦济寄北京礼部尚书冯煌。 这里的书商通常是这样做的,当一本书在某个主题上给人带来普遍的愉悦时,他们就会根据同样的计划再推出几本书,这些书肯定会有购买者和读者,因为人人都希望看到令人愉悦的事物。第一部作品的作用是唤起而不是满足人们的兴趣;兴趣一旦被唤起,最轻微的努力都会使其继续发展;第一部作品的优点会散发出足够的光芒,照亮接下来的努力;在这部作品的优点被耗尽之前,人们不会对其他主题产生兴趣。一部愚蠢的作品就这样紧随一个受人称赞的作品而来,使人的思考脱离了令其快乐的对象;就像在一个发射了炮弹的炮筒里塞海绵,让炮筒可以准备好下一次发射。 然而,这种将一个主题或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榨干的方式,实际上排除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复兴这一主题或方式的可能性;餍腻的读者带着一种文学上的反胃转身离去;尽管书名是每一本书里被阅读最多的部分,但他几乎没有足够的毅力去打开书翻到标题页。 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我现在对几个主题和几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已经麻木了:这些主题最初是否讨人喜欢,我不敢断言;但现在,只要在广告中看到新书的名字,我就会唾弃它;即使在第二页中,作者承诺会把自己的脸整齐地刻在铜版画像上,我也没有丝毫好奇心去看 第一页以外的内容。 在阅读中,我已经成为一个十足的美食家,普通的牛肉或坚硬的羊肉是绝对不行的。我喜欢吃中国菜中的熊掌和燕窝,我喜欢用浓烈的阿魏酱汁或用大蒜熏烤过的食物。因此,上百种睿智、有学问、道德高尚、立意良好的作品,对我来说毫无魅力可言。因此,就我的灵魂而言,我再也找不到足够的勇气和风度,去阅读两页以上的关于上帝和自然的思考,或关于天意的思考,或关于自由恩典的思考,或者关于任何事情的思考。看完每日沉思类的书后,我不再沉思了。关于不同主题的文章也不能吸引我,尽管它们从未那么有趣过;至于葬礼布道,甚至感恩布道,我既不会为之哭泣,也不能为之欢欣。 我很少看标题以外的内容,但主要对于温和的诗歌。事实是,我看书是想知道一些新的东西,但在这里,读者什么也没有获知。他翻开书,看到的是非常精美的词句,的确很好,韵律也非常准确,但没有得到任何信息。他的想象中浮现出一堆艳俗的意象,就像梦中之景,但好奇心、归纳、理性和一连串的情感都在沉睡。诗或者有益,或者有趣,那些在愉悦心境的同时又能治愈心灵的俏皮话已被完全遗忘;因此,如果读者想欣赏现代人称赞的此类作品,为了获得愉悦,就必须要先抛开理智,以臃肿而复杂的修饰语作为补偿和指导,并专注于绘画,仅仅因为它们的确都是精耕细作的产物。 然而,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就会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种用力的矫饰;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掌声与其说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感受,不如说是来自他人的感染,而我们自己进一步扩散了这种感染。有一些主题,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徒劳无益的,但大家却又互相推崇,认为值得赞扬。但这种强加于人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公开抨击他们私下里津津乐道的东西,在国外称赞他们在国内厌恶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在公开场合发表的批评意见,并不是要为作者伸张正义,而是为了让别人对我们卓越的鉴赏力印象深刻。 但是,让已经赢得如此掌声的此类作品享受这一切吧。我不想减少它们的名气,因为我从来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它们增光添彩。但今后恐怕有很多诗,我只能读其标题。首先,所有关于冬天、夏天或秋天的颂歌,简而言之,所有的颂歌、长短句抒情诗和独唱抒情诗,今后都会被视为过于文雅、古典、晦涩和高雅,无法阅读,完全超出了人类的理解力。田园诗很美——对于那些喜欢它们的人来说,但对我来说,迪尔西是我曾与之交谈过的最平淡无奇的家伙之一;至于柯吕东,我不喜欢与他为伍。挽歌和宗徒书信对于写作的对象来说很好;至于史诗,我一般只读前两页就能明白整个结构。 然而,现在的悲剧都是很好的、指导性的道德布道,如果你不喜欢美好的事物,那将是一种过错。在那里,我学到了一些伟大的真理,比如,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的道路,惩罚总会降临到恶棍身上,爱是人类胸怀中最美好的抚慰,我们不应该反抗上天的意志,因为反抗上天的意志,上天的意志就会被反抗;还有其他一些同样新颖、细腻和令人震撼的感情。因此,每一部新的悲剧我都会去看,因为悲剧里的道理,如果与适当数量的鼓声、喇叭声、雷声、闪电声或场景转换的口哨声混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还不赖的和声。惜别。 ●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是文化意义上的,在这里,你可以看见18世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传教士笔下奇异风俗和有趣寓言的诞生地,伏尔泰等思想家心中遥远而理想异邦,以及经过层层转述和改编之后的孔子、孟子、庄子…… ● 而从直接的阅读体验上来说,它的吸引力在于,作者诙谐而犀利的讽刺,有些甚至放到今天也不过时,而且金句频出—— “在英国,每个会写字的人都可能成为作家。因为根据法律,他们不仅有畅所欲言的法定自由,也有尽情地把话说得索然无味的权利。” “我们在公开场合发表的批评意见,并不是要为作者伸张正义,而是为了让别人对我们卓越的鉴赏力印象深刻。” “要想使广大崇拜者站在我们这一边,只要试图取悦极少数人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