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26.80
折扣价: 21.40
折扣购买: 说话水平决定办事效果
ISBN: 9787504459374
1.说话有时候能决定事情的成败 说话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办事的成败。在你处于不利局面的时候更是 成也说话,败也说话。 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能说会道的诸子百家。其中苏秦、张仪之流 就是著名的游说家:苏秦动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使 六国订立了合纵的盟约,于是就有了“六国合一”之说。后来张仪帮助秦 国游说了六国,拆散了六国合纵的关系,帮助秦国吞并了六国。又有《三 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威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 万之师”也。当时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十分艰难——对手个个不好对付,硬 是靠会说话的本事得到一个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结果。在国外,说话 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们所广泛认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演说雄辩之 风就非常盛行。美国人将“舌头”、原子弹和金钱并称为生存和竞争的三 大战略武器,可见说话非同小可。既然说话于治国安邦都尚且如此重要, 那么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觑了。 说话对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作为信息的 第一载体其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交场合,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 递信息手段。一个说话得体、有礼貌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 张狂无礼者总是受人鄙视的。其次,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说话要求 也越来越高。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讲究速度和效率,于是要求人们彼此的 说话应充分节约时间,简明扼要,能一分钟讲完的话,就不应在两分钟内 完成。同时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说话者应能说普通话,并且要说得有条理 ,这也是社交活动所必需的。第三,信息社会的要求,说话者还应学会“ 人机对话”,以适应高科技带来的各行各业的高自动化的要求。在日本和 美国,已有口语自动识别机,用来预订火车票等。文字的机器翻译若干年 后将发展成为口语的机器翻译,语言打字机的使用,将使人类的双手获得 第二次解放。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不仅能说标准的普通话 ,更要求人们应讲究如何说话,即:说白话不说半文不白的话,说明白的 话不说似通非通的话.说准确的话不说含糊不清的话。 不重视说话的“井底之蛙”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迫使人们突出 重围,走出家园,去广交朋友,去认真说话,通过说话去创造效益、架设 桥梁、增进友谊、创造理想的明天。讲究说话可谓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 须,谁把说话当小事,谁就必将在交际中处处碰壁。 2.天天说话不一定就会说话 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让人浑身舒服,忍不住会同意你的说法; 有的人说起话来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上下不自在;有的人说起话来, 一开口就使人感到讨厌。所以,人的说话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的各不 相同一样。 我们天天在说话,并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 我们说话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们与人辩论是不是自己能够完 全获得胜利?“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会说话的人的称赞 。然而,我们的说话,是很难句句如此的。照这样看来,就可以知道我们 的说话,的确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了。 虽然我们并不想去做辩士和说客,我们并不需要犀利的舌锋,但是, 我们必须明白,人的一生不外乎言语和动作,我们不能终身不说话,一切 的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当中。 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让人欢乐,大则可以办成大事;我们的话 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我们虽然手里并不执着国柄, 不必担心因为说话的轻重或对错,去负着“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 可是,我们总不能不顾到“快乐”或是“招怨”这两个与自身利害攸关的 大问题吧。 很多人都以为说话容易,不像做文章那样难。因为,不管大人或是小 孩,不管文明人或是粗野人,时时刻刻都要说话,所以说话是不觉得困难 的。至于写文章那就不然,不是张三李四都能够做的,就觉得说话容易而 作文困难了。其实,说话未必比写文章容易:文章是写了可以修改的,而 一句话说了出来如果要加以修改,那是比较困难的。写文章写了几句,可 以搁笔构思,你去推敲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都不要紧的,而对人说话 ,那就不能如此。 无论如何,归根结底一句话:“话不在多而在精。”说出一句算一句 ,那才叫会说话。满嘴胡言,词不达意,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 让人生厌。 3.换一种说法结果会大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说话习惯,时间久了,其中必然掺和不 少可能导致不佳结果的说话方式和内容,但语言惰性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而一旦做出改变,换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说话方式,可能新的结果会给你一 个惊喜。 一个周末,许多青年男女伫立街头。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等待与 情侣相会的,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 其中一个说:“请坐,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个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 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个青年男女都纷纷让他擦鞋。这究竟是什么 原因呢? 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尽管礼貌、热情,并且附带着质量上的保证,但 这与此刻青年男女们的心理差距甚远。因为,在黄昏时刻破费钱财去“买 ”个“又光又亮”,显然没有多少必要。人们从这儿听出的印象是“为擦 鞋而擦鞋”的意思。 而第二个擦鞋童的话就与此刻男女青年们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 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谁不愿意以干干净净、大大 方方的形象出现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一句“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 真是说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见,这位聪明的擦鞋童,正是传送着“ 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