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之滨安徽(2)/中国地理文化丛书

江淮之滨安徽(2)/中国地理文化丛书
作者: 编者:章尚正
出版社: 中国旅游
原售价: 41.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江淮之滨安徽(2)/中国地理文化丛书
ISBN: 978750324685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安庆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毗 邻湖北省和江西省。安庆市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至1938年曾为安徽省省会,现为皖西南的中心城 市,辖迎江、大观、宜秀区三区和桐城、宿松、枞阳 、太湖、怀宁、岳西、望江、潜山八县市。总面积1 ·5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610万。其中市区面积821平 方千米,人口73万。境内山地、丘陵和洲圩湖泊各占 1/3。全境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分别为山地、丘陵和 沿江平原。 安庆属亚热带沿江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是安徽省重要的粮 、油、棉、水产品和畜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农 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芝麻、大显、小麦 、玉米等;水生动物有鱼、鳖、鳝、虾等;大别山区 盛产香菇、木耳、猕猴桃、柑橘、板栗、名贵中药材 及优质名茶天柱剑毫、岳西翠兰、天华谷尖等。安庆 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筑材料、机械电子 为四大支柱的工业体系。 安庆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 事重镇,明末清初钱澄之有诗赞道:“长江万里此咽 喉,吴楚分界共一州。”安庆现为对外开放一级口岸 ,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货轮和万吨油轮,素有“千年 渡口百年港”之称,为长江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 安庆长江大桥横跨大江南北;合九铁路贯穿境内5县( 市),与大京九铁路相连;安庆民航已开通北京、广 州、武汉、厦门、上海等航线。安庆现已形成水陆空 齐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极大 的方便。 安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境内遍布名山秀水、人文古迹,有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花亭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薛家岗文化遗址、振风塔、白崖寨和世太史第,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还有国家森林公园5处, 国家地质公园l处,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5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潜山。丰富的 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 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安庆正成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 安庆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儿 劳动生息。2000多年前,安庆为古皖国的所在地,安 徽简称“皖”就由此而来。“安庆”之称始于南宋绍 兴十七年(1147年),寓意“平安吉庆”。东晋诗人郭 璞曾称赞“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称“宜城”。 安庆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自明末清初以来, 这里诞生了两大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和徽剧。 有人说,不会唱黄梅戏,算不得真正的安庆人。 此言不虚,在安庆城乡,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 原名“黄梅调”,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 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 安徽省桐城县(现为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 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 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这就 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 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 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迅速崛起为全 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享誉中外。 徽剧产生在皖南和安庆一带。徽剧的繁荣,对中 国近代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剧 “京剧”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乾隆年间, 安庆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深受京城皇族及百姓的喜爱 。四大徽班领袖安庆人程长庚将徽剧、汉剧、昆曲、 秦腔融为一体,使徽调逐渐演变为以西皮二黄唱腔为 主体的京调,造就了新的剧种——京剧,程长庚因此 被誉为“京剧鼻祖”。 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 于安庆”的说法曾经流传甚广,现在学者对此广泛考 证后多有质疑。 陆洪非在1985年出版的《黄梅戏源流》一书中, 列举了对黄梅戏源头的四种说法。说法一:“黄梅戏 源自安徽桐城的《桐城歌》,而《桐城歌》在明朝时 就传到黄梅一带。他首肯这种观点,他认为黄梅戏是 由桐城县罗家岭的严凤英唱红的,而罗家岭的方言是 纯正的桐城腔,由此可证桐城是黄梅戏的源头。”说 法二:“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 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 统称为‘怀宁调’。”说法三:“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 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 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 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日‘ 黄梅调’。”说法四:“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 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