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贞观政要(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作者: 译者:骈宇骞//骈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28
折扣购买: 贞观政要(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ISBN: 97871010644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君道第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他身边的人说:“做国君的原则,必须以百姓的 存活为先。如果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身,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 肉来填饱肚子,虽然肚子是填饱了,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 必须首先端正自身,世上绝对没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不正的情况,也没有 上面的治理好了而下边的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损伤自身的并不是身 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自身的贪欲才酿成祸患。如果一味贪恋美味,沉溺于 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所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国家政事,又扰害百 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民心涣散,怨言四起, 自然就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纵和懈怠。” 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 能远而推及到一切事物。从前楚庄王聘用詹何,向他征询治理国家的要领 。詹何用修养自身品德来回答。楚庄王又问他治理国家用什么方法?詹何 说:‘从未听说国君清正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完 全符合古代圣贤的意思。”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什么叫做昏 暗君主?” 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 ;君主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中说:‘古人说过这样的 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 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 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 巧语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不是这样,他深居宫中,隔绝贤 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他还不知道。梁武 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竞浑然不知。隋炀帝偏信 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如能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臣子忠言,那么,权臣就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 意见也就能传递给国君了。” 太宗很赞赏魏徵的这番话。 贞观十年(636),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们说:“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 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 必须攻破城池才能使敌人投降,在战斗中获胜才能使敌人归顺。这样看来 ,还是创业艰难。” 魏徵回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乘着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 昏庸无道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 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算难。然而得到天下之后,志趣变得骄傲放纵 ,百姓想安宁地过日子,但徭役却无休无止,百姓穷困潦倒而国君却不停 地奢侈享乐,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引起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 ” 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九死一生, 所以他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如今辅佐我治理国家,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 苗头,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他看到守业的艰难。如今艰难的创业已成往 事,守业这一难事,我考虑应当和诸公一起谨慎对待。” 贞观十一年(637),特进魏徵向太宗上书说: “我看到自古以来,但凡承受天命开创帝业或继承帝位的人,他们驾 驭英才,朝南而坐,以统治万民,都希望自己德配天地,功高日月,长久 统治,帝位能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然而能善始善终的实在太稀少了,衰亡 倾覆的相继发生,这是什么缘故呢?探讨他们的失败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 懂得治国的道理。前朝覆灭的教训并不久远,可以讲得出来。 “过去隋朝统一天下,兵强马壮,三十馀年,声威远播万里。然而一 下全部丧失,江山尽为别人所有。隋炀帝难道不想让天下安定、国家长治 久安,故意要施行夏桀那样的暴政,弄得自己国破人亡吗!他不过是依仗 国家富强,有恃无恐,不考虑后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天 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到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 楼台,不按季节来征收徭役,战事终年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 却多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一定会享受福禄,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 命都难保。上下互相欺蒙,君臣之间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 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竞死在匹夫之手,他们的子孙也 被斩尽杀绝,为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 “圣明的大唐乘机而起,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使倾覆的国家重新匡 正,松弛的道德规范重新恢复。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就使凶暴的人化而从 善,也无须百年,便可达到刑罚废弃不用的安定境界。现今所有的宫殿观 阁、楼台亭榭皇上都已拥有;奇珍异宝皇上都已收藏,佳人淑女都已侍候 在皇上的身旁。四海九州的百姓都已成为皇上的臣属。如果此时能够总结 一下隋朝之所以亡国的历史教训,思考我朝之所以得天下的成功经验,一 天比一天警惕,虽有功德而不自恃。烧掉殷纣王的鹿台、宝衣,拆毁秦始 皇宽广的阿房宫宫殿,居住在峻伟的宫殿里心里就会感到有危亡的惧怕, 居住在简陋的房舍中却感到心安理得,这样就能与天地的神明在冥冥中贯 通,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如果顾惜现成的东 西不忍毁坏,就让它们仍然保持原貌,但要免除那些并不急需的供奉,减 少到最低限度。即使是豪宅间也夹杂着一些茅屋,玉石台阶和泥土台阶一 起使用也无妨。要使百姓心甘情愿地效力,又要不用尽百姓的力量,要常 想到居住的人享受着安逸,但劳动的人多么辛苦,这样很多的百姓就会自 愿来到这里,他们非常尊敬君主而自己也称心如意,这是次一级的德行标 准。如果是妄自尊大,不把上天的旨意记在心头,不考虑后果,不善始慎 终,忘却打天下的艰难,认为是天命所归,抛弃住陋室时的俭朴作风,一 心追求雕梁画栋的奢靡建筑,在原有宫殿的基础上还要扩建,在旧的建筑 上广加修饰,依此类推,永不知足,百姓见不到德政,见到的只是无休止 的劳役,这是最糟糕的德行。这样的做法就好比背着柴去救火,倒进开水 来止沸,是用强暴来替代混乱,实际上-与先前的乱政走的是一条路,其后 果不堪设想,后世子孙将如何看待你的事迹!没有可观的政绩就会产生人 怨,产生人怨上天就会发怒,上天发怒就必然会发生灾害;发生灾害就会 引起祸乱,祸乱一旦兴起,要想保全身家性命和美好名声就很少了!顺应 天命,改朝换代之后,按理说可以维持七百年的兴盛国运,把江山遗留给 子孙相承,传至万世。江山大业获得时艰难,却容易失去,能不认真考虑 这个问题吗?”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