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本来面目(如何接纳自我和欣赏生命)

还我本来面目(如何接纳自我和欣赏生命)
作者: (美)赛安慈//吴至青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31.00
折扣购买: 还我本来面目(如何接纳自我和欣赏生命)
ISBN: 9787508055916

作者简介

吴至青,博士,知名美籍华裔疗愈师,纽约大学语言病理学博士。赛安慈博士和吴至青博士十年间为数以千计的人实施疗愈,包括国际范围内的多位名人。 赛安慈博士(Anthony Sainz),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工研究所教授,他身世传奇,是全美极少数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在美国首创并研发“灵性与疗愈学”。

内容简介

第二章 我是谁——人的四次元 我们的一生,透过意识、心智、情绪和肉身不断在进行创造。事实上 ,创造的冲动显现在宇宙问所有的面向和各种能量形式之中,从高振动频 率到低振动频率,自纯粹的光到有形的物体,大至银河系中所有星系及宇 宙的形成,小至量子物理学家无法触及的最微小原子世界,都能见到这种 创造的冲动;可以说,从巨观到微观的所有存在体,无一不是创造冲动的 产物。 身为人类的我们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自觉或不自觉中,我们都会表 现出这种创造的冲动用来创造一切实相。诚如“秘传哲理”中的“对应法 则”所说:“在上的,也在下;在下的,也在上。”同样的道理,我们也 创造了很多对自己而言似乎很真实的事物,包括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及疾病 。 人类创造的冲动始自何时?当本体(essence)衍生出人类的四次元空间 时,我们这个化身就开始拥有了创造的冲动。就物质层面来说,这种创造 的冲动使得我们的“灵”(spirit)衍生出存在的基本物质结构,譬如肉体 生命的细胞,进而形成各种器官、肌肉组织、神经及循环调节系统等功能 复杂的肉身。同样的,透过这种创造冲动,本体也衍生出远比肉体更为精 细微妙的几种次元,而每种次元都各有不同的振动频率。 因此,这多次元的“自我”可以说是由不同的振动能量所构成,形成 粗细不一的形式,从振频最高、密度最小的纯粹光,到振频最低、密度最 大的肉体,都是我们的“自我”。在这两种极端的形式之间,存在着不同 振动频率的实相,使“我”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属于 高振频、微妙精细的感觉,比如有时我们直觉地了解到我的人生似乎有着 某种目的,又譬如我们还有各种不同振频和密度的能量体,支撑着密度更 大、振频更低的肉体。 这些振频和密度不同的能量体用各种不同的结构呈现自己:有些我们 确实知道它们的存在,因为我们能透过五官感知到;然而,有一些能量形 式和存在体,我们却无法透过感官直接感知。譬如,我们知道自己有一种 “想法”,这种想法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些“情绪”, 却无法用身体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我们能做的是,比 方说,透过语言、艺术、行动和音乐,去表达这些微妙精细的存在形式。 不过,这些表达形式也只是原本微妙经验的部分代表而已。 除了肉身,人还有三个存在次元 我们都拥有一个肉身,大家也都能同意物质层面的存在,然而,我们 的物质次元(也就是我们的肉体)并不是“我”的全部,还有其他三个存在 次元构成一个整体的“我”。换句话说,“我”不只是肉体次元的我,真 正的“我”比肉体的“我”大很多,只不过这另外三个次元无法用一般的 五官去感知。这三个次元的振频都比肉身次元高得多,这三个次元的存在 也不是物质性的。每种次元都各自独立存在,各次元之间会相互影响,而 且全都会影响到肉体、情绪、思想和行为。这四个次元分别是: 第一,自性本体次元:这是个人化的神圣本体(divine self),以纯粹 光的形式出现;有人称之为“本质”或“精华本质”,有人称“本我”或 “真我”。布兰能称之为“核星次元”(core star dimension)。 第二,愿力意念体次元:以下简称意念体次元,这是意念 (intentionality)的次元,包含着“我”这人生的神圣目的、我对达成神 圣目的的渴求和热情,以及与大地的联结。布兰能称之为“赫拉次元” (hara dimension)。 第三,能量体次元:此次元承载着我们前世遗留的业力、遗传祖先的 特质,也显现出我们的人格、思想、情绪和感受,亦左右着我们肉体的成 长变化。 第四,肉体次元:这个次元密度最大、振频最低,也是最物质化、最 符合我们的感知能力、最为我们所熟悉的次元,也就是我们的躯体。 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