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未解的结(精)/宗璞散文
ISBN: 9787533941260
宗璞,原名冯锺璞,1928年出生于北平,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后调至***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88年退休,长期从事业余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等;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野葫芦引》**、二卷);散文集《丁香结》、《宗璞散文选集》、《铁箫人语》、《中华散文珍藏本·宗璞卷》、《野葫芦须——宗璞散文全编》(1951-2001)。 其中《东藏记》获第六届矛盾文学奖。
人和器 ——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旧邦新命: 冯友兰与西南联大”书面发言 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七十周年,是十分值得庆祝和 纪念 的。西南联合大学已经离开昆明七十年了,可是它留 下的 种子在云南师大这里埋藏着、生长着。先贤们的精神 从来 没有中断他们的影响。 冯友兰先生自留学归来,参加工作的那**起, 便一直 在大学的讲台上,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没有**转向 。尤其 在**民族的危亡时刻,他和同仁们一起坚持西南联 大的 工作,为民族传递着文化血脉,为**培养了精英人 才,成 为教育**的一个奇迹。 冯先生的哲学成就,往往掩盖了他对教育事业的 贡 献,而在他的一生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他关 于教育 的著作不多,但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那是带有根 本性 的,很有意义。写于一九四八年六月的《论大学教育 》一文, 较完整地传达了他的看法。 冯先生的教育思想*根本的一点是关于大学目的 的 阐述。大学要培养什么?他的回答是:“大学要培养 的是人, 不是器。”当然,来上大学的都是人,不是桌椅板凳 。这里所 说的人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他说: “‘人’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人’?所谓‘人’ ,就是对于世 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及现在所有有 价值 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 条件者 就是一个‘人’。所以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一专知识外 ,还养 成清楚的脑子、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可以了解 、判 断,对以往、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才可以欣赏。 有了清 楚的脑、热烈的心以后,他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如 何,那 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只接*已有的结论。”他还说 ,如果 一个学校只要求学生接*结论,那就成了宣传。训练 出来 的人也就成了器。 根据冯先生的看法,大学的任务不只在传播知识 ,*重 要的是启发心智,培养独立人格。人人具有清楚的脑 和热 烈的心,社会必定是文明的,**的,不断进步的。 冯先生用“继往开来”描述大学的工作。大学要 传授已 有的知识,并要研究将来的知识。如果只能传授已有 的知 识,那就是职业学校。大学必须求新知识,特别是那 些冷僻 的看似无用的知识。不必问它们能不能直接解决穿衣 吃饭 的问题,因人类不只是穿衣吃饭就够了。 照这样的想法,大学教师应不只教书,而且著书 。冯先 生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时 期,写 出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 时期,写 出了“贞元六书”。八十年代,在北大时期,写出了 《中国哲 学史新编》。三史六书形成了一个个学术高峰。 特别是“贞元六书”,写在**危亡之际,写在 民族大 灾难的时刻,写在地处边陲的昆明,在一盏油灯下, 一字一 句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他在《新世训》序中说:“ 承百代之 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故,乌 能已于 言哉?”并说,他希望他的书,能成为建国的一砖一 石。又在 《新原人》序中说,哲学家“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 我**致 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非* 能之,愿学焉”。 如果不读“贞元六书”,只读“六书”的六篇短 序,也可 以感到他的哲学是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他 希望 民族复兴,**富强。这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愿 望。 他还说,大学是一个专家集团,这个专家集团是 自行 继续的,只有他们能决定他们自己的事,所以有自己 的传 统,自己的特色。他几次提出,不能把大学当做教育 部的一 个司,这在《西南联大教授会为不同意***材致教 育部 函》中剖析甚明。 现在看来,西南联大之所以能成为西南联大,正 因为 它是一个高水平的知识群体。在不断的斗争中,在相 当程 度上,这个群体能够实践他们的想法,能够照他们所 想的 方法教书育人。他们是成功的,对得起中华民族抗* 战争 那一段历史。 冯先生晚年,因客观形势一度不能讲课,曾十分 感叹, 说自己是“家藏万贯,膝下无儿”。他希望有*多的 人研究 他、理解他。当然,那只是一段时间。他的学生很多 ,好学生 也很多,研究他、理解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举行 的“旧 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研讨会正是这样做的。 我想, 这样的学术道路会*益宽阔。 我因身体欠佳,不能来参加会议。想到在我少年 时代 居住的昆明的蓝天下,有识之士正在纪念冯友兰先生 ,心 中有无限的感动和感谢。 我崇敬我的父亲那一代人,不必列举他们的名字 ,他们 的精神和祖国的江山同在。 2008年10目10* P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