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精)/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精)/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作者: 编者:方松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8.40
折扣购买: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精)/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ISBN: 9787100172943

作者简介

方松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历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所务委员会副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现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委党校、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客座教授等。著有《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庙堂余音——近现代先秦儒家研究》、《现代多元学术思潮》、《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合著)、《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合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等作品。

内容简介

各门学问都将自己的设定作为开端,对这个设定它们一般不予追问;一旦追问下去,就成为哲学问题。哲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什么不可以问。如果哲学要为其他学科提供根据,那么,最要问清楚的首先是它自己的根据。做这样的追问,照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是哲学的尊严。中国哲学是一直保持着这种尊严的哲学。 追问自己的根据,也就是追问自己的开端。因为在追问中达到的结论又会被拿来作为述说各种哲学问题的起点。在哲学中,开端就是根据,终点也是起点。 哲学最终的开端是唯一的。但是,对哲学开端的追问总是从已有的现成哲学出发的,现成哲学的形态是不同的,所以这个追问的路径也有差别,是多样的。西方哲学追求以普遍知识开始,把这种知识看成是世界的本质,对它的质疑产生出认识论,认识论的深入发展揭示出一切知识无非是人和环境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这样就有了海德格尔关于人与世界一体的“此是”观念,进而又通过“事件”追问到“原是”,这就触底了。中国哲学由于重点关注社会生活中人的活动,这里人性、伦理问题经常成为深入追问的起点,生命的原始状态是其触底处。佛学追问的途径就其从人性问题入手,有些与中国哲学相似,就其从“识”的方面讲,又与西方哲学有些相似。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或佛学,在这个“底”里面,人和世界还没有分化,已经到了只能用“无”来表述的地步,没有进一步可以述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也只有唯一的开端。如果一种哲学不是从这个开端出发,那一定是“半路出家”,是从这个开端已经发生出来的途中入手的,也就有一个它自身往往难以察觉的设定。这样的哲学自有它使用的范围,但是,超出它设定的范围,遇到深入的追问,它的局限就会暴露出来。这种哲学亟须防止“坐井观天”。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六十年来集结的哲学研究精粹。 为纪念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华诞,哲学研究所的学者们用自己最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集结为本文集。作者既有近年来屡创佳作的青年研究者,也有久负盛名的学界前辈。论文来自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与伦理学六大领域。文集内容丰富,既收入中国与西方哲学经典问题的研究,又涉及中西哲学的比较,还包括技术发展带来的科学哲学与伦理学前沿问题。本文集收录的作品都是值得学界关注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