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霞的哲学启蒙课(教师月刊2021.1)

高美霞的哲学启蒙课(教师月刊2021.1)
作者: 编者:李永梅//林茶居|责编:程晓云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16.00
折扣价: 11.20
折扣购买: 高美霞的哲学启蒙课(教师月刊2021.1)
ISBN: 978757601066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三好”的由来 侯会 父亲过世后,子女们 整理他的遗物,从一只锁 着的抽斗里翻出一批泛黄 的“文献”,是孩子们读书 时的证件和奖状。我把自 己的几张挑出,其中一张 上印着“三好学生”四个大 字,另一张虽没出现“三 好”字样,但褒奖词是“操 行和学业成绩优良,并注 意锻炼身体”——仍是按 照“三好”标准衡量的。 我听一位教政治的老 师讲,“三好”最早是一九 五三年毛主席接见共青团 第二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时 提出的。他说,“我给青 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 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 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 工作好”。因为是面对所 有青年人的,其中不少人 已经参加了工作,因而特 别强调了“工作好”。至于 在校读书的青年,他们的 “工作”就是学习,于是代 之以“操行好”。 一九五五年,教育部 颁布《小学生守则》和《 中学生守则》,开宗明义 第一条就要求学生做到“ 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 ”,仍旧将“身体好”放在首 位。再后来,“三好”提法 进一步修订,表述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 文化的劳动者。”(见毛泽 东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德、智、体的顺序,这 才固定下来。 以后读了一些书,我 发现国外对教育方针的表 述,居然也是如此。赫伯 特·斯宾塞(1820—1903) 是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学 者、教育家,他在《教育 论:智育、德育和体育》 (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一书 中,明确提出教育宜从智 育、德育、体育三个方面 人手,并各有教材、教法 ,三者相互辅助,又互不 干涉。 对于斯宾塞的教育三 分法,并非所有人都赞同 。中国现代教育家吴俊升 先生(1901—2000)就反驳 说:教儿童读书,当然是 智育活动;然而同时要培 养儿童的专注力及“发愤 考读”的习惯,这不又是 德育吗?而且在教读过程 中,还要有所把握,不使 儿童过度疲劳,这又是体 育的范畴了。吴俊升的看 法是,教育是一个整体, 德、智、体相当于金字塔 的三个面,而不应成为鼎 的三只足(参见吴俊升《 德育原理》)。原来,教 育界的前辈对此早有深刻 的理解与思辨。 几年前我编写《四书 分类语录》,发现“三好” 原则其实还可上溯到中国 的春秋时期。《论语·宪 问》便有这样的记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 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这 里所说的“仁”,当属道德 育的范畴;“知(智)”则为 智力的开发、学识的积累 ,是为智育。“勇”自然有 着体魄的因素,约略可以 归类于体育,尽管其勇猛 精进、一往无前的意蕴, 同时与“德”密不可分。而 孔子所谓“不忧”“不惑”“不 惧”,又有三者融合的趋 向,正是现代教育家所追 求的境界。 孔子不是心血来潮, 随便说说。他在另外的场 合还进一步发挥说:“好 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而《礼记· 中庸》又据此总结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 达德也”。 有没有更早的提法呢 ?汉代贾谊在《治安策》 中追述:“昔者周成王幼 ,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 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 太师。保,保其身体;傅 ,傅之德义;师,道之教 训——三公之职也。”原 来古代的高官“三公”,即 太保、太傅、太师,正是 为辅导王子的体育、德育 、智育而设。这应是世界 上三分教育理念的最初发 表,是华夏之族对人才培 养标准的凝练表述。时当 西周初年,这理论又属于 周礼的一部分。难怪一心 克复周礼的孔子要反复叨 念、称说不置。 中外学者不约而同总 结出三分教育法,这事多 少有点儿神奇。从时间上 看,三公的设置远在三千 年前,斯宾塞的教育论, 则只有百多年的历史。这 不能不让人产生某种朦胧 的猜测(当然还需证实): 十八世纪欧洲兴起“中国 热”,大批中国传统典籍 被翻译介绍到欧洲,并受 到追捧。《中庸》“智、 仁、勇”的表述,会不会 给欧洲教育家带去某种启 迪?——斯宾塞的教育名 著题为“教育论:智育、 德育和体育”,连三者的 排列顺序也与《中庸》一 致。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