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帆20

石帆20
作者: 编者:严小华//林滨|责编:任心宇
出版社: 海峡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石帆20
ISBN: 978755502700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老夫聊发少年狂”, 周末驱车近百公里,到平 潭岛看“蓝眼泪”。岛上的 友人告知,天气闷热的夜 晚,海里的一种微生物会 浮出海面呼吸。浪涛翻卷 ,这些微生物发出幽蓝的 微光勾出了海浪的摇荡和 起伏波纹。“蓝眼泪”来自 哪一位诗人的命名吗?不 得而知。传统想象之中, 那些快乐的“小精灵”多半 是蓝色的,它们担任的是 轻喜剧之中调皮的角色。 “蓝眼泪”仿佛隐含了忧郁 和悲伤。大海的哭泣。网 络流传一些“蓝眼泪”的相 片,隐藏于浪涛弧线之中 变幻多端的幽蓝荧光犹如 无所不能的电脑工程师在 屏幕上合成的一样。当然 ,汹涌的大海不接受程序 、软件和鼠标、键盘的指 令。“蓝眼泪”可遇不可求 。这种幽蓝的微光踏浪而 来,倏忽而逝。 平潭是一个大岛,300 多平方公里。空中俯视, 摊在海面的岛屿状如麒麟 。平潭岛位居台湾海峡入 口,相距台湾的新竹仅68 海里。岛上有一个小县城 ,县城街道上那些贴着马 赛克的公寓楼房已经陈旧 。乡村许多石块垒出的小 楼,四四方方的,低矮而 坚固,错杂地趴在山坡上 ,集聚成一个个小村落, 绿色的藤蔓或者粉红的三 角梅不时从石块小楼的墙 角闪出。这些石块小楼扛 得住呼啸而来的海风。海 风从宽阔的东海涌入窄窄 的台湾海峡,争先恐后地 夺路而行。平潭岛是一个 挺身而出的哨位,不动不 摇。平潭岛每年刮风的日 子超过200天,海风又硬 又尖,地面上刮得动的东 西都吹走了。 进入平潭岛的一座跨 海大桥刚刚通车i0年左右 。高速公路翻越过一座小 山,葱绿的山坡底下豁然 展开海浪翻卷的海峡。这 儿是一个风口。几排乳白 的风力发电风车悠然转动 。这儿架设一座跨海大桥 ,凶猛而厚重的海风甚至 比湍急的海流更难对付。 每一年的夏季,总有几个 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威严地 路过,3500多米的桥梁 仿佛在风中颤抖。台风来 临的时候必定要封桥。一 个熟人有急事抢在封桥之 前入岛。乱云疾驰,大风 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他 担心驾驶的小轿车会像一 片树叶被吹到海里去,只 得雇一辆装满货物的大集 装箱卡车轰隆隆地过桥, 他的小轿车战战兢兢地躲 在集装箱卡车一侧的阴影 里跟了过去。 呼啸的海风将这个岛 上许多人的性格吹得像石 头一样坚硬。一批又一批 的青壮年渡过海峡,离开 平潭岛四处打工。他们躯 体刚硬,肤色黝黑,勇于 吃苦,接得下许许多多的 重活。不知什么缘故,平 潭岛的人显示出开凿山间 隧道的天赋。大山如同一 群巨兽傲然挺立,一群来 自海岛的人钻人它们肥大 的躯体疏通经络,亦是一 奇。乘坐火车或者汽车穿 过幽暗的隧道,我时常猜 测是不是平潭岛那些人的 作品。一个又一个隧道工 程完成,平潭岛的一些人 渐渐成了公司的老总,脖 子变粗了,肚子也慢慢腆 起来。然而,不管身家多 少个亿,黝黑的皮肤依然 不变。没有这一副皮肤, 岛上的海风会认不出他们 。 我的一个乒乓球友来 自平潭岛,是哲学教授。 由于漫长的哲学生涯,他 的皮肤渐渐褪去了风沙的 痕迹,但是,平潭岛的脾 气依然火爆,丝毫没有哲 学的慢条斯理。哲学教授 开车贼快,时常飙车一般 冲回岛上的老家,拎来几 个纸箱的螃蟹,顺手送一 箱给我。如果我伪装客气 ,假惺惺地推辞,他会像 训斥坏学生一样恶语相向 。哲学教授邀请我和几个 球友到他的学校打乒乓球 。到了球馆,几位本校的 师生已经占住了球台。哲 学教授静静地旁观了几分 钟,突然大声吆喝:客人 已经到了,你们为什么还 装着没有看见?那些本校 的师生灰溜溜地走开了, 剩下我们这几个反客为主 的家伙尴尬地站在那里, 进退两难。 这个周末我是从另一 座新建的跨海大桥入岛。 新建的大桥在平潭岛的北 端,长16公里,中途借用 几个浮出海面的小岛支撑 ,整座大桥如同一个漂亮 的三级跳。这儿是另一个 风口,刮风的日子可以在 海面掀起10米高的巨浪。 这一座跨海大桥分上下两 层:上层为六车道的高速 公路,下层为时速200公 里的高速铁路。那些居住 在石块小楼的人们只要出 门走几步,即可坐到乳白 色列车的空调车厢里。崭 新的柏油公路四通八达, 地平线上错落起伏的玻璃 幕墙高楼,还有大片大片 密集的防风林,例如木麻 黄、南洋杉、相思树。这 一次我穿过六车道的跨海 大桥入岛,寻访一种细如 沙粒的微生物。它们被海 水托举到浪尖,发出幽蓝 的微光,然后跟随海浪哗 地扑到沙滩上,100秒之 后熄灭,死去。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