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40.30
折扣购买: 农业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
ISBN: 9787302518174
陈锡文,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50年出生于上海。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1985年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0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部长。1994年至1998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2000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3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09年至2016年,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六、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多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奖项。被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自201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变化趋势 与粮食消费需求预测本报告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7年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变化趋势与粮食消费需求预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71361140370)的研究成果,在收入本书时有所删减,报告观点仅代表课题组的看法。课题负责人: 陈志钢,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高级研究员。报告执笔人: 陈志钢、张玉梅、张华琦、向晶。一、 引言 中国的食物消费和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学家和政策决策者关心的重要议题。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年均自然增速基本保持在5‰左右水平,在不考虑食物消费结构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对粮食总量需求的影响很小。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粮食的直接食物消费下降,但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以及粮食的间接消费在增加。 中国人口政策变化会影响未来人口总量,从而对未来粮食消费总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人口政策快速调整,2014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及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这些都将对人口增长产生直接影响。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2016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41%,2016年城镇人口数量达到793亿人,城镇化率为5735%,未来中国城镇化水平还将继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城镇居民的畜产品等消费量显著高于农村居民,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蛋白质产品的需求增长将带动饲料粮的消费需求,从而对中长期粮食消费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利用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预测全面二孩、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未来(2018—2050年)城乡人口分布和增量变化,以此为基础,结合城乡食品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利用中国农产品市场均衡模型,模拟评估未来2035年不同的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增长对中国粮食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不同人口模拟方案下未来中国粮食消费需求的差异。本报告的主要创新在于: 除了参考联合国的人口预测数据外,依据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和人口政策的变化,预测中国未来城乡居民人口规模,并基于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利用中国农产品市场均衡模型,比较了不同的人口预测方案对于粮食消费需求的差异,为更加深入理解人口及其结构变化对于未来中国粮食消费需求的影响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农业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国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变化趋势与粮食消费需求预测二、 文 献 综 述 中国城镇化水平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镇化提高后,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动物产品的比重增加,从而引起粮食的饲料消费需求增加;二是城镇化降低劳动强度并减少热量需求,从而降低粮食直接消费需求。当前,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与年轻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中国人口结构对粮食消费的影响不仅表现为“老龄化将导致人均粮食需求下降”,更表现为“人均粮食消费量将随着青壮年人口比重的增加(降低)而增加(降低)”,因此人口结构变动本身对中国粮食需求的影响很重要。 目前,国内有不少关于人口总量变化、人均消费量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对主要粮食品种总需求影响的研究。主要观点认为: 现阶段,中国国内粮食供求虽然保持基本平衡,但是粮食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口粮需求呈下降趋势;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植物性食物消费逐渐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逐步增加,畜牧业发展导致饲料粮需求的增加,饲料粮也逐步成为仅次于口粮消费的第二大粮食消费途径;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工业用粮有所增长,但种子用粮变化幅度不大。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开发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预测模型,关注人口总量变化、城乡收入、人均消费变化对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预测未来粮食需求。陈永福和刘春成基于局部均衡的方法构建了杂粮供求模型,对未来中国杂粮供给与需求进行模拟分析,预测未来人口“中位增长方案”“高位增长方案”“低位增长方案”和“中位增长随机方案”下杂粮的供需。曹宝明和赵霞利用1980—2009年数据,综合考虑大豆及其制品(豆油、豆粕)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中国大豆及制品的局部均衡模型,预测2010—2020年“基准情景”“人口高位情景”和“人口低位情景”下大豆及其制品的供需变化。胡向东等构建中国生猪的市场均衡模型,模拟与预测了不同情景下猪肉的供需情况。石自忠构建了牛肉市场局部均衡模型,对市场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2018)对未来粮食、肉类、奶、水产品等农业产品进行了展望,到2027年,稻米、小麦、玉米、食用油籽、蔬菜、马铃薯、水果总消费将分别达到150亿吨、135亿吨、259亿吨、150亿吨、601亿吨、116亿吨、144亿吨;2027年肉类消费保持增长,禽肉、牛肉和羊肉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2 155万吨、985万吨和608万吨,奶制品和水产品的消费量为6 361万吨和3 136万吨。根据OECDFAO(2017)预测,2026年,中国粮食消费将达到52 650万吨,其中,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消费分别为135亿吨、240亿吨、151亿吨和133亿吨,肉类消费也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牛肉、猪肉、禽肉消费2026年将分别达到9 540万吨、60 167万吨和22 210万吨,同时,牛羊肉、猪肉、禽肉消费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84%、104%和153%。 三、 中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机制〖*4/5〗(一) 人口预测基本设计和方法本研究将城乡人口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除了考虑城乡各自人口增长模式外,还将城乡人口迁移动态变化纳入其中,对未来中国城乡人口分布及结构进行预测。 1 城乡人口预测模型 城乡人口流动是个动态的过程,但是现有的城乡人口预测,往往静态地对城乡人口增长、预期寿命等分别进行设定,这导致人口结构变迁、城乡人口总量及全国人口增速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预测偏差。因此,本研究将城乡人口纳入一体化的分析框架,利用流动人口的分性别年龄迁移模式,通过设定不同的总和迁移率,综合考虑人口政策对城乡各自的总和生育率产生的影响,根据同期群构成法(同期群构成模型)对2018—2050年城乡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进行动态预测。 假定Pruralt,Purbant分别表示在t年份时,农村常住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page,ruralt0、page,urbant0、r迁移t,age、r存活t,age1分别表示t年份初期年龄为age的农村和城市常住人口规模,age年龄组在t年时的迁移率,以及age1年龄组存活到下一年t的存活率。那么,农村常住人口可以分别表示为:Pruralt=∑kage=0page,ruralt0·r存活,ruralt,age1-r迁移t,age(1)城镇常住人口表示为:Purbant=∑kage=0page,urbant0·r存活,urbant,age1+ ∑kage=0page,ruralt0·r迁移,ruralt,age(2)公式(1)和公式(2)是测度城乡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式。本研究中城乡常住人口分年龄性别的数据来自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年龄性别迁移率是根据南京农业大学于2010年进行的农村整村调查微观数据整理得到。 城乡新生儿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P0,ruralt=∑49age=15page,ruralt0·Frural(3) P0,urbant=∑49age=15page,urbant0·Furban(4)式中: Frural、Furban分别表示城乡的总和生育率水平。研究将流动到城镇的人口作为城镇常住人口基数的一部分,不对流动人口带来新生儿做另外估计。 2 人口预测模拟方案设定 在城乡人口结构和流动人口迁移模式已知的情况下,人口政策带来的生育意愿调整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人口政策放开了生育控制,这一政策主要改变城镇人口,对农村人口的影响不大。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2016年和2017年的新生儿总量没有出现大幅增加。因此,为简化人口政策对城乡人口增长的影响,本研究在进行城乡人口预测时,主要调整城镇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而假定农村的生育模式、预期寿命、迁移模式等都保持不变。具体的生育率设定(见表2)。表2人口预测情景设定 方案生 育 模 式迁 移 模 式备注低2018—2050年生育模式保持不变 城市人口: 总和生育率为124 流动人口: 总和生育率为168 农村人口: 总和生育率为249中2018—2050年生育模式保持不变 城市人口: 总和生育率为17 农村和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保持低方案的总和生育率不变高2018—2050年生育模式保持不变 城市人口: 总和生育率为2 农村和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保持中方案2018—2050年迁移模式保持不变 分年龄性别的迁移模式参照2010年微观调查模式 总和流动/迁移率为32本次设定的高中低方案,是依据人口政策对生育率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整 低方案是根据笔者依据1991—2015年城乡分年龄性别人口数据修正,反推得到的城乡总和生育率。由于根据本方案获得的人口峰值为14亿,且于2020年达到,之后就进入人口总量衰减阶段。结合大量已有的人口总量预测,我们将反推得到的城乡人口增长模式作为城乡模拟的最低方案,也称基础方案 在基础方案的假设下,人口政策调整导致中国城镇人口总和生育率可以达到17(中方案)或2(高方案)的水平注: 总和流动/迁移率指的是全部年龄人口中发生迁移/流动的人口总量;总和迁移率指的是每10 000个人中有32个人发生迁移/流动。 (二) 城乡人口预测基本情况 本研究根据年龄推移法,遵照城乡人口流动模式,对城乡人口进行预测。在设计高中低三种人口增速方案时,主要对城镇人口生育率进行调整,农村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保持249的水平。经预测,2018—2050年中国城乡人口分布情况如下(图1~图4)。 图12018—2050年人口总量 注: 根据课题组预测得到 图22018—2050年城镇人口总量 注: 根据课题组预测得到 图32018—2050年城镇化率 注: 根据课题组预测得到 图42017—2050年城镇15~49岁年龄人口总量 注: 根据课题组预测得到 全面二孩或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人口总量峰值不到15亿。高中低预测方案下,中国人口总量峰值于2020—2025年达到139亿~143亿人。比较低中高方案下的全国人口增速可见,全国人口总量增幅大幅度减少源于农村人口持续下滑。农村人口总量因乡城迁移导致农村人口持续流出,2018—2050年人口总量从57亿持续下降到23亿。 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比重从2018年的2025%提高到2050年的3043%;15~49岁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从2017年的22亿人下降到2050年的7 124万人。 全面二孩或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城镇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峰值在98亿~113亿人。低方案下,城镇人口总量峰值于2042年达到979亿人;中方案下,城镇人口总量峰值于2049年达到106亿人;高方案下,城镇人口总量峰值将于2050年达到113亿人。 全面二孩或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城镇化水平在将从2017年583%提高到2050年的80%左右;不同人口增速下的城镇化峰值在806%~831%。高中低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下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小,三个方案下城镇化水平差异差值最大水平也在3个百分点以内。 (三) 未来城乡人口分布及人口结构 2018年到2035年是中国人口变化的关键时期,人口总量在此期间会出现转折(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根据本研究以城乡一体的人口流动模拟,我们设计了不同生育模式下的城市常住人口预测,未来2018—2035年中国城乡人口基本判断如下(图5~图9)。 图52018—2035年不同方案下城乡人口增幅 注: 课题组计算而得 图6高方案下城镇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注: 课题组计算而得 图7中方案下城镇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注: 课题组计算而得 图8低方案下城镇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注: 课题组计算而得 图92018—2035年农村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注: 课题组计算而得 (1) 随着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中国城镇常住人口总量将持续上升。2035年,高中低方案下的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04亿、101亿和96亿人(表3)。城镇人口增幅持续下滑,高中低三种预测方案下,城镇常住人口增速分别从2019年的23%下降到2035年的086%,2019年的2%下降到2035年的071%,2019年的17%下降到2035年的05%(图5)。与此同时,农村常住人口将自2020年之后进入加速下滑阶段。据测算,2018—2020年,农村常住人口年均减少1 078万人,自2020年起,常住人口年均减少1 148万人。 (2) 农村常住人口将持续减少,由于青壮年人口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加剧,农村人口金字塔呈哑铃型。农村常住人口将从2017年57亿人下降到2035年的37亿人。2017—2035年,15~49岁年龄人口占比由3812%下降到35%,50~64岁年龄人口占比227%下降到14%,但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比由193%增长至34%(图9)。 (3) 高中低三种生育模式下,中国城镇15~49岁劳动力的增幅并不大。计划生育政策放松只能将劳动力峰值后延2~5年,且劳动力增幅也只在1 000万人的水平。人口政策松动使得2018—2025年,劳动力规模将会出现持续缩减,达到谷底后,由于新生少年儿童缓慢增加,2025年之后才会出现缓慢上升。表3本研究中国城乡人口预测结果(2018—2035)单位: 百万 年份城镇—低生育率方案城镇—中生育率方案城镇—高生育率方案农村人口20188198458229208248475665092019833656839726843528555708202084659385557386120054495820218587248705468779515342032022870070884645893776523386202388060289782690861751242620248903489101399225385012962025899391921677935639490030202690796693275394828147861520279160389433009603804670520289236069533249719424553652029930660962825982977443549203093725897188099357143170720319433689804531 003686419873 中国农村研究的年度系列报告,关注"三农"领域前沿问题.每年选择一个主题集中专家进行调研,撰成本书,已经连续6年,服务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振兴